王文龙和三位阁老一起夙兴夜寐地制定出改漕为引的计划。
朝堂之中自然引来许多人的反对。
但我大明的内阁制还是有其作用的。
皇帝与阁老共同想做的事情,短期之内还是可以抵抗着朝臣的议论,强行往前推进。
但计划刚刚制定出来,就遭受意外。
万历皇帝突然派邹义前来,表示漕运废除之后,成立漕运公司,应该要发行股票,卫所的田产应该作为朝廷的股分。
这个提议一说出来,内阁三位阁老的脸色便很精彩。
原本已经说好,要将漕运卫所的田全部转成曹丁们的口粮田,以此将漕丁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彻底划清。
现在突然在田地产权上面搞事情。
明显是万历皇帝想要借此捞钱。
万历皇帝大概是在龙洋开海公司的股票中得到的利益太多,古怪的开了窍。
未来的漕运公司可是能指挥上百万人的一个庞大企业,虽然卫所的田地所有权不归皇帝,但只要把这些田地所有权算成股本,朝廷代表必然能在漕运公司之中占有相当的话语权。
这制度是万历和内阁一起推出的,三个阁老对于漕运也没有啥影响力,漕运公司中朝廷代表的人选会被谁掌控?不问可知。
万历皇帝已经是个老操盘员了。
掌控了漕运公司的董事会话语权,他只需要通过政策变动,就能直接影响将来漕运公司的股价。
王文龙对此只觉无语。
万历皇帝想的是,反正漕运公司要成立,这笔钱不捞白不捞。
但这样只会搞的漕运公司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归属不清。
漕运公司本身就是个大包袱,不趁机甩掉,还抱在手里,只为挣钱……
短期来说,漕运公司不能垮,万利为了捞钱,肯定得给漕运公司争取生意。
漕引、木引的公平性将受到质疑。
长期来说,漕粮改海就别想了。
海运也会影响漕运公司的股价,最多只能小规模推行,一旦做大,万历皇帝自己都会伸手阻止。
王文龙对此感到非常无奈,他自然不想自己一手推动的改革换来这么一个半吊子的结果。
而内阁的三位阁老也是极为反对。
他们是为了给辽东筹钱才支持漕粮改引的,万历皇帝用这事情捞钱,肯定招致满朝廷对此事的抨击。
万历皇帝的脸皮够厚,大臣们拿他也没什么办法,损失的还是阁老们的政治声誉。
王文龙和阁佬们商议一番,决定由王文龙去向万历痛陈利害。
为啥其他阁老不去?因为万历已经许多年不见阁臣了。
而王文龙这一次也获得了阁老们的待遇。
他根本不被允许进入后宫。
万历派孙隆跟王文龙通气。
掌印太监孙隆一脸笑容的道:
“漕粮改引圣上是全力支持的。”
“这事情建阳尽可放心。”
“辽东的钱财,很快就能凑足了。”
“至于漕运公司和漕田问题,各位上的折子圣上已经看见,会仔细考虑的。”
王文龙闻言点点头,道:
“我明白了。”
拱手,扭身就走。
为了筹集辽东养兵的资金,第一批粮引、木引半个月之内就要发出。漕兵的安置计划必须在几天之内定稿,开始执行。
万历皇帝还要考虑?哪有时间给他考虑。
内阁不可能在没有皇帝点头的情况下,直接将漕兵们的位所田划给漕兵卫所,内阁只是建议部门,他们没有这个权利。
阁老们最后只能按皇帝的计划做事。
还有一个选择,干脆别做漕粮改引,收辽饷去,一切回到原点,那只会被天下骂得更惨。
皇宫后门和内阁之间也就二十多分钟的路程,王文龙走回去,直接把万历的态度跟阁老们说了。
吴道南微微皱眉。
方从哲一下呆住。
叶向高把手中文稿一摔,也就是不敢骂皇帝,不然他的福州脏话已经出口了。
三个阁老都是政坛里打滚的老泥鳅。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哪里不知道他们被万历皇帝摆了一道。
只怕在提出漕粮改引之后,万历皇帝就做了要成立漕运公司,以此捞钱的打算。
王文龙和内阁一个月的忙碌,全都在万历的算计之中。
叶向高问王文龙道:“建阳怎么看?”
另外两个阁老也看向王文龙。
虽然王文龙只是个五品官,但这段时间的工作下来,三位阁臣都认为王文龙在公司经营之上绝对比他们有天赋。
这家伙不知哪里冒出来那么多新奇点子,就好像改漕为引的制度在他脑子里实行过一遍一样,许多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王文龙都一下点明。
这时事情碰到波折,大家下意识都想听听王文龙的意思。
“没办法,圣上要开漕运公司,就让他开吧。”
王文龙也是满心郁闷。
他第一次和万历做政治上的合作,居然就体会到了万历皇帝背刺政治盟友的手段。
而且他还不能撂挑子。
即使万历皇帝在这事情中捞钱,改漕为引,也绝对比征收了辽饷要好。
还是那句话,国债会先割到富人,而辽饷必然对最贫苦的百姓大刮地皮,会直接导致大明饿殍遍地。
“没有别的办法了?”方从哲问。
王文龙无奈摇头。
方从哲深吸一口气,着急道:
“可若是如此,漕运公司这个包袱非但没有铲掉,还背得更重,过上五六十年,不又是一个百万漕工?这是遗祸将来之事啊!”
“五六十年?”王文龙苦笑,他竖起三根手指,“没有漕粮改海,顶多三十年,粮引必坏!届时的木引粮引,就如同今日之大明宝钞,到时候想再发国债都发不出来了!”
三位阁老闻言都是大惊。
他们想不到王文龙对于漕运改引的未来如此悲观。
三十年,在场之人,如果活得长的甚至都能看到此事结局。
王文龙对自己的判断却十分有把握。
历史上的大明没有经历过漕运改革,但满清改了。
改了二百多年,一直到1901年,大清差十年就完之前,漕运才终于被废除。
漕粮改海,要动的利益集团之庞大,远没有阁佬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也没有万历皇帝想象的那么经得起折腾。没有巨大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想都别想。(本章完)
朝堂之中自然引来许多人的反对。
但我大明的内阁制还是有其作用的。
皇帝与阁老共同想做的事情,短期之内还是可以抵抗着朝臣的议论,强行往前推进。
但计划刚刚制定出来,就遭受意外。
万历皇帝突然派邹义前来,表示漕运废除之后,成立漕运公司,应该要发行股票,卫所的田产应该作为朝廷的股分。
这个提议一说出来,内阁三位阁老的脸色便很精彩。
原本已经说好,要将漕运卫所的田全部转成曹丁们的口粮田,以此将漕丁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彻底划清。
现在突然在田地产权上面搞事情。
明显是万历皇帝想要借此捞钱。
万历皇帝大概是在龙洋开海公司的股票中得到的利益太多,古怪的开了窍。
未来的漕运公司可是能指挥上百万人的一个庞大企业,虽然卫所的田地所有权不归皇帝,但只要把这些田地所有权算成股本,朝廷代表必然能在漕运公司之中占有相当的话语权。
这制度是万历和内阁一起推出的,三个阁老对于漕运也没有啥影响力,漕运公司中朝廷代表的人选会被谁掌控?不问可知。
万历皇帝已经是个老操盘员了。
掌控了漕运公司的董事会话语权,他只需要通过政策变动,就能直接影响将来漕运公司的股价。
王文龙对此只觉无语。
万历皇帝想的是,反正漕运公司要成立,这笔钱不捞白不捞。
但这样只会搞的漕运公司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归属不清。
漕运公司本身就是个大包袱,不趁机甩掉,还抱在手里,只为挣钱……
短期来说,漕运公司不能垮,万利为了捞钱,肯定得给漕运公司争取生意。
漕引、木引的公平性将受到质疑。
长期来说,漕粮改海就别想了。
海运也会影响漕运公司的股价,最多只能小规模推行,一旦做大,万历皇帝自己都会伸手阻止。
王文龙对此感到非常无奈,他自然不想自己一手推动的改革换来这么一个半吊子的结果。
而内阁的三位阁老也是极为反对。
他们是为了给辽东筹钱才支持漕粮改引的,万历皇帝用这事情捞钱,肯定招致满朝廷对此事的抨击。
万历皇帝的脸皮够厚,大臣们拿他也没什么办法,损失的还是阁老们的政治声誉。
王文龙和阁佬们商议一番,决定由王文龙去向万历痛陈利害。
为啥其他阁老不去?因为万历已经许多年不见阁臣了。
而王文龙这一次也获得了阁老们的待遇。
他根本不被允许进入后宫。
万历派孙隆跟王文龙通气。
掌印太监孙隆一脸笑容的道:
“漕粮改引圣上是全力支持的。”
“这事情建阳尽可放心。”
“辽东的钱财,很快就能凑足了。”
“至于漕运公司和漕田问题,各位上的折子圣上已经看见,会仔细考虑的。”
王文龙闻言点点头,道:
“我明白了。”
拱手,扭身就走。
为了筹集辽东养兵的资金,第一批粮引、木引半个月之内就要发出。漕兵的安置计划必须在几天之内定稿,开始执行。
万历皇帝还要考虑?哪有时间给他考虑。
内阁不可能在没有皇帝点头的情况下,直接将漕兵们的位所田划给漕兵卫所,内阁只是建议部门,他们没有这个权利。
阁老们最后只能按皇帝的计划做事。
还有一个选择,干脆别做漕粮改引,收辽饷去,一切回到原点,那只会被天下骂得更惨。
皇宫后门和内阁之间也就二十多分钟的路程,王文龙走回去,直接把万历的态度跟阁老们说了。
吴道南微微皱眉。
方从哲一下呆住。
叶向高把手中文稿一摔,也就是不敢骂皇帝,不然他的福州脏话已经出口了。
三个阁老都是政坛里打滚的老泥鳅。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哪里不知道他们被万历皇帝摆了一道。
只怕在提出漕粮改引之后,万历皇帝就做了要成立漕运公司,以此捞钱的打算。
王文龙和内阁一个月的忙碌,全都在万历的算计之中。
叶向高问王文龙道:“建阳怎么看?”
另外两个阁老也看向王文龙。
虽然王文龙只是个五品官,但这段时间的工作下来,三位阁臣都认为王文龙在公司经营之上绝对比他们有天赋。
这家伙不知哪里冒出来那么多新奇点子,就好像改漕为引的制度在他脑子里实行过一遍一样,许多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王文龙都一下点明。
这时事情碰到波折,大家下意识都想听听王文龙的意思。
“没办法,圣上要开漕运公司,就让他开吧。”
王文龙也是满心郁闷。
他第一次和万历做政治上的合作,居然就体会到了万历皇帝背刺政治盟友的手段。
而且他还不能撂挑子。
即使万历皇帝在这事情中捞钱,改漕为引,也绝对比征收了辽饷要好。
还是那句话,国债会先割到富人,而辽饷必然对最贫苦的百姓大刮地皮,会直接导致大明饿殍遍地。
“没有别的办法了?”方从哲问。
王文龙无奈摇头。
方从哲深吸一口气,着急道:
“可若是如此,漕运公司这个包袱非但没有铲掉,还背得更重,过上五六十年,不又是一个百万漕工?这是遗祸将来之事啊!”
“五六十年?”王文龙苦笑,他竖起三根手指,“没有漕粮改海,顶多三十年,粮引必坏!届时的木引粮引,就如同今日之大明宝钞,到时候想再发国债都发不出来了!”
三位阁老闻言都是大惊。
他们想不到王文龙对于漕运改引的未来如此悲观。
三十年,在场之人,如果活得长的甚至都能看到此事结局。
王文龙对自己的判断却十分有把握。
历史上的大明没有经历过漕运改革,但满清改了。
改了二百多年,一直到1901年,大清差十年就完之前,漕运才终于被废除。
漕粮改海,要动的利益集团之庞大,远没有阁佬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也没有万历皇帝想象的那么经得起折腾。没有巨大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想都别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