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刘协:皇帝就该跟百姓同甘共苦
第341章刘协:皇帝就该跟百姓同甘共苦
197年七月,洛阳郊外。
刘协挽着裤脚,下到田中,手上扶犁,教导身后的群臣如何耕地。
刘备身穿华衣,不顾地上泥泞,跪在田埂上磕头哭诉道:“陛下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有人起头,群臣纷纷跪倒在地劝谏起来。
经过几个月的独立,刘协觉得还留在洛阳的这二十余万百姓,正好给了他试验主掌军政的机会。
可内外不通,物资匮乏,在金茂的努力下逐渐恢复繁荣的洛阳,如今又回到了农耕时代。
二十万百姓自给自足没什么问题,可要养一群王公贵族,那绝无可能。
“都怪那金贼!”刘备愤恨地起身道:“陛下稍安勿躁,臣这就去招兵买马攻下荆州,生擒金茂!”
群臣纷纷附和。
刘协却摆手道:“大鸿胪不必再折腾了,天下的百姓已经尝够了战乱之苦,好好修生养息不好吗?”
刘备咬牙切齿道:“陛下仁慈,心系苍生,然国不可一日无防,民安亦需强兵护之。臣将亲率精锐,智取荆州,非但可解洛阳之困,更可震慑四方宵小,让天下知晓我大汉虽历经劫难,但龙脉未断,雄风犹存!”
言罢,刘备目光如炬,扫视群臣,只见众人或面露难色,或低头沉思,唯有少数几位武将面露激奋之色,跃跃欲试。
刘协见状,轻叹一声,道:“不必了,朕意已决,不可再谈征伐之事!”
刘备闻言,虽有不甘,却也只能躬身行礼道:“陛下圣明,臣愿遵旨行事。”
刘协招呼道:“都脱鞋下来,朕都不嫌脏,你们还嫌弃上了?”
刘备劝不动,便主动脱鞋下地,帮着刘协犁地。
其他群臣满脸难色,却少有人真的听刘协的话,下地干活。
当夜。
司徒府,赵温宴请太尉周忠议事。
周忠乃是周瑜大伯,周家在朝级别最高的人,历经多重磨难,周忠才当上太尉。
“周太尉这边请。”
“赵司徒。”
两人见礼,落座。
一番寒暄,赵温切入正题:“陛下今日所为,太尉如何看待?”
周忠沉吟片刻,眉头紧锁,缓缓道:“陛下此举,实乃出人意料,却也意味深长。表面上看,是陛下亲耕以示与民同乐,体恤民情,实则恐怕是借此机会,向朝中上下传达一个信息——即便身处高位,亦不忘本,更不容许臣子懈怠。陛下此举,意在警醒我等,勿忘初心,勤勉政务。”
“然而,”周忠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了几分忧虑,“陛下此举虽好,却也引得朝野议论纷纷,不少人心中或有微词,认为陛下此举有失帝王威严,更担忧此举或将开启‘以劳定国’之先河,使得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皆需下田耕作,有违常礼。”
赵温闻言,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太尉所言极是,陛下心意虽好,但实施起来,却需谨慎。我等身为臣子,当如何引导舆情,使陛下之德政得以顺利推行,又不至引起朝野动荡,实为当务之急。”
“依我之见,”周忠沉思后道,“可先从劝勉百官勤勉政务,以身作则做起,逐步引导风气。同时,可借此机会,向陛下进言,建议设立专门的农耕示范田,由专人管理,既保留了陛下亲耕的初衷,又避免了直接让百官参与耕作可能带来的不便与争议。”
赵温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太尉此计甚妙,既体现了对陛下圣意的尊重,又兼顾了实际情况,实为两全其美之策。明日朝会,你我二人可联名上奏,相信陛下定能体察我等苦心。”
“正是此理,赵司徒。”周忠点头赞同,继续说道,“此外,我们还需考虑如何激励民众积极参与农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或许可以设立农耕奖励制度,对于在农业技术革新、产量提升上有显著贡献的农户或村落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民间对于农耕的热情与创造力。同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灌溉系统畅通无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也是当务之急。”
“太尉所言极是,奖励制度与基础设施建设双管齐下,定能促进农业稳步发展。”赵温补充道,“再者,我们还应鼓励士人学子关注农事,编纂推广实用的农书,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经验记录下来,传播至更广阔的地区。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力量,若能将其应用于农田之上,必能造福万千百姓。”
“赵司徒高瞻远瞩,此举不仅能提升农业水平,还能促进文化的普及与社会的和谐。此外,我还想提议,加强与地方官员的沟通与合作,确保朝廷的政策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到基层,同时也让地方的声音能够及时反馈上来,形成上下一心、共同推进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周忠补充道。
“如此一来,我们的计划便更加周全了。”赵温面露欣慰之色,“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不负陛下厚望,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确实,沟通与合作是实施任何政策的关键。”赵司徒点头赞同,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还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特别是那些能提高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逆性的技术。同时,鼓励并资助有志于农业的青年才俊,培养新一代的农业专家,为国家的农业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我认为还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干旱等自然灾害。”周忠继续阐述他的见解,语气中充满了对农业未来的憧憬。
“周大人所言极是,这些措施不仅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赵温深以为然。
不管两人如何商量,唯独忽略了洛阳附近百姓仅有二十余万的事实,而京官老小加起来可不止万人。
再加上军队、维护治安的吏员,林林总总快两万人。
九个百姓供养一个官员?
这怎么养得起?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人说话也没那么多官话,更贴近现实。
“我听说太尉的侄儿周益州深得吴王殿下信宠。”
赵温假装喝醉地问道:“太尉可有门路去往荆州拜见吴王殿下?”
周忠“醉眼朦胧”道:“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到万不得已,我作为长辈岂有去求晚辈的道理?”
赵温心中暗自思量,太尉周忠此言虽带几分醉意,却也透露出几分老练与深沉。他深知官场规则,即便侄儿在吴王面前得宠,自己身为长辈,也不宜直接借势,以免落人口实,坏了家族名声。于是,赵温换了个角度,试探性地说道:“太尉言之有理,家族荣耀自当由后辈们去争取。不过,这世道风云变幻,我等身为朝中重臣,若能适时为后辈铺设些道路,也未尝不是一种福泽。想那吴王殿下,英明神武,广开才路,若太尉府中有合适的人选,能得殿下青睐,岂不美哉?”
周忠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他轻轻放下酒杯,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赵大人所言极是,家族兴衰,确需长远计议。只是,这朝中之事,复杂多变,每一步都需谨慎行事。至于我府上,若有可造之材,我自会留心培养,待时机成熟,再作打算。”
赵温见周忠态度有所松动,心中暗自欢喜,他知道,周忠这样的老狐狸,不会轻易透露底牌,但今日这番对话,至少为他日后的布局埋下了一丝伏笔。
于是,他顺着话头继续道:“太尉高瞻远瞩,赵某佩服。说来也是,朝中之事,确实需步步为营。不过,我观近来朝局,似有变动之兆,太尉可有何高见?”
周忠轻轻摇了摇头,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朝局如棋局,变化莫测。我等只需做好分内之事,静待时机。至于其他,顺其自然便好。”
赵温心中暗骂,也不再打机锋,说道:“实不相瞒,我觉得陛下太天真,不是人主相,欲行伊霍之事,帮助吴王殿下登基称帝。”
周忠抬眼斜睨,故作没听见,道:“今日醉矣,多谢司徒款待,某明日再来拜访。”
说罢,周忠就要起身。
赵温也不装了,拦住周忠去路,说道:“周太尉,你我深知此中利害。吴王殿下英明神武,深得民心,乃是真龙天子之相。而当今陛下,虽承大统,却性格软弱,难以驾驭朝政,更兼外戚干政,朝纲不振。我等身为臣子,理应为社稷计,为百姓谋,岂可坐视不理?”
周忠闻言,面色微变,但随即恢复如常,缓缓坐下,目光深邃:“赵司徒言之有理,然则此事非同小可,稍有不慎,便是满门抄斩之祸。你我需谨慎行事,不可轻举妄动。再者,吴王殿下虽有登基之心,但朝中反对之声亦不在少数,需得一一化解,方能成事。”
“周太尉所言极是,”赵温点头附和,“正因如此,我才欲与太尉共谋大计。太尉智谋过人,若得太尉相助,此事必能事半功倍。我愿以家族前程为誓,与太尉同舟共济,共赴大业。”
周忠沉吟片刻,终是点了点头:“赵司徒既有此决心,周某自当鼎力相助。但切记,此事需步步为营,不可操之过急。我们可先暗中联络朝中重臣,寻求支持。”
“自当如此。”赵温点头,图穷匕见,道:“那吴王殿下那边,就劳烦太尉多上心了。”
周忠摆手道:“不急,待我跟瑜儿通信后也不迟。”
…
荆州。
金茂意外收到周瑜来信,关于其中赵温和周忠想要扶持他上位的说法嗤之以鼻。
“来人,去打探打探,洛阳发生了何事?”
次日。
金茂看着锦衣卫收集来的情报,不禁为刘协的所作所为,拍手叫好。
“好侄儿,就该狠狠整治这群不肯与民同修的士大夫!”
这下子,周瑜信中说的事情就有待考究了。
“来人,传荀彧荀文若!”
自从上次荀彧站在刘协那一边,要跟金茂作对,被罢免后到如今当个教书匠已经两年多时间,都不曾启用。
反倒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底层学子,也算大材小用。
“庶民荀彧拜见吴王殿下。”
“文若,你我之间不必多礼。”
荀彧执拗道:“礼不可废,就如祖宗之法不可变。”
金茂很是头疼,道:“时代变迁,祖宗之法不变就是灵帝的下场!再者今天叫你来,不是争辩这件事。”
荀彧弯着腰不说话。
金茂让侍从把周瑜的信和情报都给荀彧看。
“此事,文若怎么看?”
荀彧还以为金茂问登基上位之事,恶狠狠道:“赵温、周忠枉为名流!千死万灭不足以抵罪孽!”
金茂尬笑道:“我本以为文若教书育人后,该平和许多,今日一见,倒是颠覆我的认知啊。”
荀彧闻言,眼神微敛,语气中却仍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主公言重了,彧虽为人师表,但心系家国,岂能因一己之安逸而忘却天下大义?赵温、周忠之流,以家族名望为庇护,行苟且之事,实乃我辈士人之耻。主公若有决断,彧愿为前驱,誓清此等奸邪,以正朝纲。”
金茂轻轻点头,目光中闪过赞赏之色,随即话锋一转:“不过,今日所议,并非全然针对个人恩怨。那上面所说的陛下亲自耕地之事,你怎么看?”
荀彧立马一通猛夸:“主公明鉴,陛下亲耕之举,实乃千古未有之盛事,彰显圣上体恤民情,崇尚农耕之德。此举不仅可激励万民勤勉于田畴,更彰显陛下以身作则,欲与天下百姓共甘苦之决心。在彧看来,此乃中兴之兆,预示着我大汉将迎来一番新气象。然则,陛下之善举亦需辅以良策,方能真正惠及苍生。彧愿进洛阳,协助陛下推行农事改革,兴修水利,广开田亩,使洛阳百姓安居乐业。”
放你进去那还了得,金茂暗自思忖,怕是晚上都要睡不着。
“既然文若都如此看待,此事便由着陛下胡闹吧。”
金茂坐等洛阳闹出笑话来。
(本章完)
197年七月,洛阳郊外。
刘协挽着裤脚,下到田中,手上扶犁,教导身后的群臣如何耕地。
刘备身穿华衣,不顾地上泥泞,跪在田埂上磕头哭诉道:“陛下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有人起头,群臣纷纷跪倒在地劝谏起来。
经过几个月的独立,刘协觉得还留在洛阳的这二十余万百姓,正好给了他试验主掌军政的机会。
可内外不通,物资匮乏,在金茂的努力下逐渐恢复繁荣的洛阳,如今又回到了农耕时代。
二十万百姓自给自足没什么问题,可要养一群王公贵族,那绝无可能。
“都怪那金贼!”刘备愤恨地起身道:“陛下稍安勿躁,臣这就去招兵买马攻下荆州,生擒金茂!”
群臣纷纷附和。
刘协却摆手道:“大鸿胪不必再折腾了,天下的百姓已经尝够了战乱之苦,好好修生养息不好吗?”
刘备咬牙切齿道:“陛下仁慈,心系苍生,然国不可一日无防,民安亦需强兵护之。臣将亲率精锐,智取荆州,非但可解洛阳之困,更可震慑四方宵小,让天下知晓我大汉虽历经劫难,但龙脉未断,雄风犹存!”
言罢,刘备目光如炬,扫视群臣,只见众人或面露难色,或低头沉思,唯有少数几位武将面露激奋之色,跃跃欲试。
刘协见状,轻叹一声,道:“不必了,朕意已决,不可再谈征伐之事!”
刘备闻言,虽有不甘,却也只能躬身行礼道:“陛下圣明,臣愿遵旨行事。”
刘协招呼道:“都脱鞋下来,朕都不嫌脏,你们还嫌弃上了?”
刘备劝不动,便主动脱鞋下地,帮着刘协犁地。
其他群臣满脸难色,却少有人真的听刘协的话,下地干活。
当夜。
司徒府,赵温宴请太尉周忠议事。
周忠乃是周瑜大伯,周家在朝级别最高的人,历经多重磨难,周忠才当上太尉。
“周太尉这边请。”
“赵司徒。”
两人见礼,落座。
一番寒暄,赵温切入正题:“陛下今日所为,太尉如何看待?”
周忠沉吟片刻,眉头紧锁,缓缓道:“陛下此举,实乃出人意料,却也意味深长。表面上看,是陛下亲耕以示与民同乐,体恤民情,实则恐怕是借此机会,向朝中上下传达一个信息——即便身处高位,亦不忘本,更不容许臣子懈怠。陛下此举,意在警醒我等,勿忘初心,勤勉政务。”
“然而,”周忠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了几分忧虑,“陛下此举虽好,却也引得朝野议论纷纷,不少人心中或有微词,认为陛下此举有失帝王威严,更担忧此举或将开启‘以劳定国’之先河,使得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皆需下田耕作,有违常礼。”
赵温闻言,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太尉所言极是,陛下心意虽好,但实施起来,却需谨慎。我等身为臣子,当如何引导舆情,使陛下之德政得以顺利推行,又不至引起朝野动荡,实为当务之急。”
“依我之见,”周忠沉思后道,“可先从劝勉百官勤勉政务,以身作则做起,逐步引导风气。同时,可借此机会,向陛下进言,建议设立专门的农耕示范田,由专人管理,既保留了陛下亲耕的初衷,又避免了直接让百官参与耕作可能带来的不便与争议。”
赵温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太尉此计甚妙,既体现了对陛下圣意的尊重,又兼顾了实际情况,实为两全其美之策。明日朝会,你我二人可联名上奏,相信陛下定能体察我等苦心。”
“正是此理,赵司徒。”周忠点头赞同,继续说道,“此外,我们还需考虑如何激励民众积极参与农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或许可以设立农耕奖励制度,对于在农业技术革新、产量提升上有显著贡献的农户或村落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民间对于农耕的热情与创造力。同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灌溉系统畅通无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也是当务之急。”
“太尉所言极是,奖励制度与基础设施建设双管齐下,定能促进农业稳步发展。”赵温补充道,“再者,我们还应鼓励士人学子关注农事,编纂推广实用的农书,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经验记录下来,传播至更广阔的地区。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力量,若能将其应用于农田之上,必能造福万千百姓。”
“赵司徒高瞻远瞩,此举不仅能提升农业水平,还能促进文化的普及与社会的和谐。此外,我还想提议,加强与地方官员的沟通与合作,确保朝廷的政策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到基层,同时也让地方的声音能够及时反馈上来,形成上下一心、共同推进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周忠补充道。
“如此一来,我们的计划便更加周全了。”赵温面露欣慰之色,“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不负陛下厚望,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确实,沟通与合作是实施任何政策的关键。”赵司徒点头赞同,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还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特别是那些能提高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逆性的技术。同时,鼓励并资助有志于农业的青年才俊,培养新一代的农业专家,为国家的农业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我认为还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干旱等自然灾害。”周忠继续阐述他的见解,语气中充满了对农业未来的憧憬。
“周大人所言极是,这些措施不仅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赵温深以为然。
不管两人如何商量,唯独忽略了洛阳附近百姓仅有二十余万的事实,而京官老小加起来可不止万人。
再加上军队、维护治安的吏员,林林总总快两万人。
九个百姓供养一个官员?
这怎么养得起?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人说话也没那么多官话,更贴近现实。
“我听说太尉的侄儿周益州深得吴王殿下信宠。”
赵温假装喝醉地问道:“太尉可有门路去往荆州拜见吴王殿下?”
周忠“醉眼朦胧”道:“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到万不得已,我作为长辈岂有去求晚辈的道理?”
赵温心中暗自思量,太尉周忠此言虽带几分醉意,却也透露出几分老练与深沉。他深知官场规则,即便侄儿在吴王面前得宠,自己身为长辈,也不宜直接借势,以免落人口实,坏了家族名声。于是,赵温换了个角度,试探性地说道:“太尉言之有理,家族荣耀自当由后辈们去争取。不过,这世道风云变幻,我等身为朝中重臣,若能适时为后辈铺设些道路,也未尝不是一种福泽。想那吴王殿下,英明神武,广开才路,若太尉府中有合适的人选,能得殿下青睐,岂不美哉?”
周忠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他轻轻放下酒杯,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赵大人所言极是,家族兴衰,确需长远计议。只是,这朝中之事,复杂多变,每一步都需谨慎行事。至于我府上,若有可造之材,我自会留心培养,待时机成熟,再作打算。”
赵温见周忠态度有所松动,心中暗自欢喜,他知道,周忠这样的老狐狸,不会轻易透露底牌,但今日这番对话,至少为他日后的布局埋下了一丝伏笔。
于是,他顺着话头继续道:“太尉高瞻远瞩,赵某佩服。说来也是,朝中之事,确实需步步为营。不过,我观近来朝局,似有变动之兆,太尉可有何高见?”
周忠轻轻摇了摇头,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朝局如棋局,变化莫测。我等只需做好分内之事,静待时机。至于其他,顺其自然便好。”
赵温心中暗骂,也不再打机锋,说道:“实不相瞒,我觉得陛下太天真,不是人主相,欲行伊霍之事,帮助吴王殿下登基称帝。”
周忠抬眼斜睨,故作没听见,道:“今日醉矣,多谢司徒款待,某明日再来拜访。”
说罢,周忠就要起身。
赵温也不装了,拦住周忠去路,说道:“周太尉,你我深知此中利害。吴王殿下英明神武,深得民心,乃是真龙天子之相。而当今陛下,虽承大统,却性格软弱,难以驾驭朝政,更兼外戚干政,朝纲不振。我等身为臣子,理应为社稷计,为百姓谋,岂可坐视不理?”
周忠闻言,面色微变,但随即恢复如常,缓缓坐下,目光深邃:“赵司徒言之有理,然则此事非同小可,稍有不慎,便是满门抄斩之祸。你我需谨慎行事,不可轻举妄动。再者,吴王殿下虽有登基之心,但朝中反对之声亦不在少数,需得一一化解,方能成事。”
“周太尉所言极是,”赵温点头附和,“正因如此,我才欲与太尉共谋大计。太尉智谋过人,若得太尉相助,此事必能事半功倍。我愿以家族前程为誓,与太尉同舟共济,共赴大业。”
周忠沉吟片刻,终是点了点头:“赵司徒既有此决心,周某自当鼎力相助。但切记,此事需步步为营,不可操之过急。我们可先暗中联络朝中重臣,寻求支持。”
“自当如此。”赵温点头,图穷匕见,道:“那吴王殿下那边,就劳烦太尉多上心了。”
周忠摆手道:“不急,待我跟瑜儿通信后也不迟。”
…
荆州。
金茂意外收到周瑜来信,关于其中赵温和周忠想要扶持他上位的说法嗤之以鼻。
“来人,去打探打探,洛阳发生了何事?”
次日。
金茂看着锦衣卫收集来的情报,不禁为刘协的所作所为,拍手叫好。
“好侄儿,就该狠狠整治这群不肯与民同修的士大夫!”
这下子,周瑜信中说的事情就有待考究了。
“来人,传荀彧荀文若!”
自从上次荀彧站在刘协那一边,要跟金茂作对,被罢免后到如今当个教书匠已经两年多时间,都不曾启用。
反倒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底层学子,也算大材小用。
“庶民荀彧拜见吴王殿下。”
“文若,你我之间不必多礼。”
荀彧执拗道:“礼不可废,就如祖宗之法不可变。”
金茂很是头疼,道:“时代变迁,祖宗之法不变就是灵帝的下场!再者今天叫你来,不是争辩这件事。”
荀彧弯着腰不说话。
金茂让侍从把周瑜的信和情报都给荀彧看。
“此事,文若怎么看?”
荀彧还以为金茂问登基上位之事,恶狠狠道:“赵温、周忠枉为名流!千死万灭不足以抵罪孽!”
金茂尬笑道:“我本以为文若教书育人后,该平和许多,今日一见,倒是颠覆我的认知啊。”
荀彧闻言,眼神微敛,语气中却仍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主公言重了,彧虽为人师表,但心系家国,岂能因一己之安逸而忘却天下大义?赵温、周忠之流,以家族名望为庇护,行苟且之事,实乃我辈士人之耻。主公若有决断,彧愿为前驱,誓清此等奸邪,以正朝纲。”
金茂轻轻点头,目光中闪过赞赏之色,随即话锋一转:“不过,今日所议,并非全然针对个人恩怨。那上面所说的陛下亲自耕地之事,你怎么看?”
荀彧立马一通猛夸:“主公明鉴,陛下亲耕之举,实乃千古未有之盛事,彰显圣上体恤民情,崇尚农耕之德。此举不仅可激励万民勤勉于田畴,更彰显陛下以身作则,欲与天下百姓共甘苦之决心。在彧看来,此乃中兴之兆,预示着我大汉将迎来一番新气象。然则,陛下之善举亦需辅以良策,方能真正惠及苍生。彧愿进洛阳,协助陛下推行农事改革,兴修水利,广开田亩,使洛阳百姓安居乐业。”
放你进去那还了得,金茂暗自思忖,怕是晚上都要睡不着。
“既然文若都如此看待,此事便由着陛下胡闹吧。”
金茂坐等洛阳闹出笑话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