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人手不够怎么办,三韩地区抓奴隶
第364章人手不够怎么办,三韩地区抓奴隶
摊子铺太大,劳动力不够了怎么办?
海军少将周泰给出个好建议。
“殿下,东瀛、三韩地区蛮夷众多,可徒数十万!”
金茂稍稍思量,觉得从海上运人太过费劲,便说道:“倭人矮小,东瀛就算了,三韩倒是可行。”
赵云已经率军灭了公孙一族,幽州辽东半岛尽归于手,只是人口稀少,不足以建造辽东半岛的三座城池。
“只不过,三韩地势险要,如今又要入冬,南方军区山地兵难以适应如此寒冷,如之奈何?”
周泰说道:“可从海上派兵进百济或新罗,高句丽虽为三韩最强之国度,却多山林险要,若是我军两面夹击,必叫其首尾不相顾。”
金茂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缓缓踱步至地图前,手指轻轻划过辽东半岛直至遥远的东南方向,沉吟道:“幼平言之有理,但海战非我所长,须得精心筹备,方能确保万无一失。可命甘宁将军率水师精锐,携带足够的御寒衣物与补给,先行探索航道,并试探百济、新罗的防御虚实。同时,陆上部队则需加紧训练,适应寒冷环境,待时机成熟,再行夹击之策。”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望着众将,继续说道:“此外,我们还需考虑外交手段,可先派遣使者前往百济与新罗,也好师出有名,以减少我方进军时的阻力。若能以最小的代价分化三韩,使之不能团结一致对抗我军,则辽东半岛的人口与资源问题,或可迎刃而解。”
“哦,对了,此事庞士元曾说过,来人,去信询问其可有出使人选。”
金茂看着堂下,继续说道:“三韩蛮夷,若是不从我大汉天威者,杀无赦!”
“但若是主动降伏者,诸位也不可过多压迫,一切按照程序走。”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将领与谋士,语气转而温和却坚定:“我们要展现的,不仅仅是大汉的铁血与力量,更是其包容与文明。三韩之地,虽民风粗犷,然百姓亦向往和平安定。我们应以德服人,辅以威势,让他们明白,归顺大汉,是顺应时势,是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
“故而,派遣的使者团中不仅要能言善辩者,还需具备深厚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能够传达我大汉的仁政与和平意愿,同时也要展现出我们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样,才能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我们的战略目标。”
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有搞事的,还要有策反的人。
“此外,我们还应着手准备,一旦外交努力取得成效,或是遭遇阻碍而需转为武力解决时,后勤补给、兵力调配、战略部署等各项工作必须有条不紊,确保行动迅速而有力。我们要让三韩之地的民众看到,选择对抗,只会带来毁灭;而选择合作,则能共享大汉的繁荣与昌盛。”
说到这里,金茂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他站起身,挥手示意众人:“诸位,此战不仅关乎我大汉的疆域扩张,更是对我们智慧与勇气的考验。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周泰等将立马拜道:“喏!”
随后,金茂转身面向挂在墙上的巨大地图,手指轻轻划过三韩之地的轮廓,每过一处,都似在心中盘算着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他沉声道:“我们不仅要赢得这场战争,更要赢得三韩百姓的心。战后重建,文化融合,商业往来,每一项都需精心策划,让和平的果实惠及两地,真正实现民心所向,长治久安。”
“我提议,即刻成立专项小组,负责战后规划事宜。由张昭先生领衔,集合文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精英,共同商讨对策。我们要让三韩之地的百姓感受到,加入大汉,不仅仅是换了一个统治者,更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时代。”
言罢,金茂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与谋士,那份信任与期待不言而喻。张昭闻言,躬身行礼,道:“殿下深谋远虑,张昭定不负所托,誓将此事办得妥妥帖帖,让三韩之地成为大汉版图上最璀璨的明珠。”
“好!”金茂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严肃,“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打好眼前的这一仗。情报部门需继续深入,摸清敌方动向,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加强边境巡逻,防止敌人偷袭。每一场战斗,都要力求精准高效,减少无谓的牺牲。”
“是!”众将齐声应答,声音响彻营帐,充满了斗志与决心。金茂见状,嘴角勾起一抹微笑,他知道,有了这样一支上下一心、勇往直前的队伍,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最终都将胜利在望。
随着命令的下达,营帐内迅速忙碌起来,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金茂站在高处,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是大汉扩张疆域的必经之路,更是他作为将领,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的舞台。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每一个挑战。
…
周泰攻打百济国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甚至其内贵族主动投降。
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八大士族做了带路党,将国内韩人全都卖给大汉做奴隶。
结果,周泰一清点,才五万多青壮,哪够啊。
转头就灭了新罗国,又得到三万多青壮奴隶。
接下来就是最大的麻烦,高句丽国。
跟百济、新罗不同,高句丽人口过百万,战略纵深比幽州还要广大,且境内多山林,想要攻掠十分不便。
随着寒冬到来,高句丽全国更是银装素裹,非常不利于行军。
如此一来,征伐之事只能告一段落。
…
建安十一年(206),春。
金茂调遣南军两万山地精锐,加上赵云两万骑兵以及周泰两万水军,合六万大军,对高句丽发动灭国之战。
战争结果毫无悬念。高句丽首都丸都城告破,王族、贵族一网打尽,共计俘虏五十余万,其中青壮十五万。
赵云、周泰、龚磊会师丸都城。
三人中只有赵云资历最浅,也最为恭敬。
“幽州突骑将军赵云见过两位将军。”
龚磊一直告诫自己,不可妄自尊大,相对于赵云这样的猛将,他资历虽老,但天赋一般,只凭一腔忠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赵将军多礼了。”龚磊赶紧回礼。
周泰紧随其后,两人职位都在赵云之上,但都不傻,知道今后赵云的前途还远着的,远没到终点。
“海军少将周泰,见过赵将军。此次战役,赵将军以少胜多,智勇双全,实乃我军之幸,我等皆需共勉之。”周泰声音沉稳,眼神中透露出对赵云能力的认可与未来的期待。
“周将军言重了,若非二位将军调度有方,粮草军械供应无虞,加之全军将士上下一心,奋勇杀敌,赵云岂敢居功?此番胜利,乃是众人合力之果。”赵云谦逊地回应,他的语气中既有对战友的尊敬,也有对团队力量的深刻认识。
三人并肩步入丸都城内,望着城内逐渐恢复的秩序和百姓们感激的目光,心中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龚磊轻叹一声,道:“战乱虽平,但也不可荒废此地,重建之路漫长且艰。我们需尽快安抚民心,恢复生产,同时加强防务,以防残党卷土重来。”
虽然高句丽高层差不多都被俘虏,但是还有不少民众逃进山里,将会成为日后隐患。
赵云点头赞同:“龚将军所言极是,我打算即刻着手组织兵力,一方面巡逻边境,确保安全;另一方面,协助百姓重建家园,恢复农耕,让这片土地再次焕发生机。”
周泰补充道:“还需加强军备,提升士兵训练,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可派遣使者前往荆州,通报我军胜利之喜,并寻求殿下指导。”
“周将军言之有理,军备与训练不可松懈,此乃固国安邦之本。”赵云沉吟片刻,继续说道,“至于派遣使者前往荆州,不仅是传递捷报,更是要与荆州方面加强联络,共同商讨如何进一步巩固边疆,防止外敌趁虚而入。同时,可以借此机会学习荆州在治理与民生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我们的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
“此外,”赵云眼神中闪烁着深思,“我们还需设立情报网络,不仅限于边境,更要深入到那些逃亡民众可能藏匿的深山老林之中,掌握他们的动向,同时传播朝廷的仁政与招安之意,争取早日将这些游离于外的百姓重新纳入国家的怀抱,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流血。”
“龚将军,请您负责协调各地官员,确保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也要注意安抚民心,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与决心。周将军,你则主抓军事方面的准备,不仅要加强边境巡逻,还要定期举行联合演习,提升将士们的协同作战能力。”
“我们更要铭记,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与安宁。在重建与防御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赵云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决心,他相信,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土地定能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言重了。”龚磊说道:“我们到此的目的只为这些俘虏,若不是要留俘虏重建,真恨不能驱赶所有人去修城!”
“哈哈!”周泰笑道:“龚将军这些年憋坏了吧,南方山民温顺,无处可建战功,您可是老资历,如今却被我等追赶上来了。”
“什么老资历与否,都不重要!”龚磊摆手道:“全都仰赖主公信任,某才能走到如今地步。”
此话一出,赵云、周泰肃然起敬:“龚将军言之有理,我等皆因主公之宏愿与信任,方能汇聚一堂,共谋大业。”赵云沉声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主公胸怀天下,以仁德治军,以智慧驭国,正是有这样的领袖,才让我们这些武将有了用武之地,也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看到了希望之光。”
“不错,主公不仅是我们心中的灯塔,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周泰补充道,他拍了拍龚磊的肩膀,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那份对主公的敬仰与忠诚已尽在不言中,“咱们虽职责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安宁。今日之努力,皆为明日之辉煌。”
言罢,三人不约而同地望向远方,那里是即将迎来新生的土地,也是他们共同守护的家园。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他们坚毅的脸上,映照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在这一刻,他们心中都明白,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达不到的远方。
“走吧,兄弟们还等着我们呢。”龚磊率先转身,步伐坚定有力,“让我们继续前行,为了那片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也为了主公的理想,不懈奋斗!”
赵云与周泰紧跟其后,三人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落日余晖中,只留下一串坚定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地上回响,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他们的决心与信念。而这一切,都将成为这片土地历史长河中,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篇章。
…
庞统得知高句丽大胜,大喜过望。
又听到俘虏的奴隶光青壮就有近二十万,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很多计划就可以展开了。
原本金茂准备在今年继续动员百万人北上,奈何美洲种子要在全国推广,这样一来,种地的人手就不够了,便放弃了这一计划。
大基建虽然重要,但没有粮食的支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没办法,只能让庞统先把安北城建好,至于辽东半岛的三座城池,看情况再建。
现在好了,人手的问题得到解决,庞统也能放开手脚开工。
要知道去年动员的百万百姓,其实青壮也就二十多万,跟这次三韩地区搞到的俘虏奴隶差不多。
(本章完)
摊子铺太大,劳动力不够了怎么办?
海军少将周泰给出个好建议。
“殿下,东瀛、三韩地区蛮夷众多,可徒数十万!”
金茂稍稍思量,觉得从海上运人太过费劲,便说道:“倭人矮小,东瀛就算了,三韩倒是可行。”
赵云已经率军灭了公孙一族,幽州辽东半岛尽归于手,只是人口稀少,不足以建造辽东半岛的三座城池。
“只不过,三韩地势险要,如今又要入冬,南方军区山地兵难以适应如此寒冷,如之奈何?”
周泰说道:“可从海上派兵进百济或新罗,高句丽虽为三韩最强之国度,却多山林险要,若是我军两面夹击,必叫其首尾不相顾。”
金茂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缓缓踱步至地图前,手指轻轻划过辽东半岛直至遥远的东南方向,沉吟道:“幼平言之有理,但海战非我所长,须得精心筹备,方能确保万无一失。可命甘宁将军率水师精锐,携带足够的御寒衣物与补给,先行探索航道,并试探百济、新罗的防御虚实。同时,陆上部队则需加紧训练,适应寒冷环境,待时机成熟,再行夹击之策。”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望着众将,继续说道:“此外,我们还需考虑外交手段,可先派遣使者前往百济与新罗,也好师出有名,以减少我方进军时的阻力。若能以最小的代价分化三韩,使之不能团结一致对抗我军,则辽东半岛的人口与资源问题,或可迎刃而解。”
“哦,对了,此事庞士元曾说过,来人,去信询问其可有出使人选。”
金茂看着堂下,继续说道:“三韩蛮夷,若是不从我大汉天威者,杀无赦!”
“但若是主动降伏者,诸位也不可过多压迫,一切按照程序走。”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将领与谋士,语气转而温和却坚定:“我们要展现的,不仅仅是大汉的铁血与力量,更是其包容与文明。三韩之地,虽民风粗犷,然百姓亦向往和平安定。我们应以德服人,辅以威势,让他们明白,归顺大汉,是顺应时势,是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
“故而,派遣的使者团中不仅要能言善辩者,还需具备深厚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能够传达我大汉的仁政与和平意愿,同时也要展现出我们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样,才能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我们的战略目标。”
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有搞事的,还要有策反的人。
“此外,我们还应着手准备,一旦外交努力取得成效,或是遭遇阻碍而需转为武力解决时,后勤补给、兵力调配、战略部署等各项工作必须有条不紊,确保行动迅速而有力。我们要让三韩之地的民众看到,选择对抗,只会带来毁灭;而选择合作,则能共享大汉的繁荣与昌盛。”
说到这里,金茂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他站起身,挥手示意众人:“诸位,此战不仅关乎我大汉的疆域扩张,更是对我们智慧与勇气的考验。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周泰等将立马拜道:“喏!”
随后,金茂转身面向挂在墙上的巨大地图,手指轻轻划过三韩之地的轮廓,每过一处,都似在心中盘算着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他沉声道:“我们不仅要赢得这场战争,更要赢得三韩百姓的心。战后重建,文化融合,商业往来,每一项都需精心策划,让和平的果实惠及两地,真正实现民心所向,长治久安。”
“我提议,即刻成立专项小组,负责战后规划事宜。由张昭先生领衔,集合文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精英,共同商讨对策。我们要让三韩之地的百姓感受到,加入大汉,不仅仅是换了一个统治者,更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时代。”
言罢,金茂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与谋士,那份信任与期待不言而喻。张昭闻言,躬身行礼,道:“殿下深谋远虑,张昭定不负所托,誓将此事办得妥妥帖帖,让三韩之地成为大汉版图上最璀璨的明珠。”
“好!”金茂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严肃,“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打好眼前的这一仗。情报部门需继续深入,摸清敌方动向,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加强边境巡逻,防止敌人偷袭。每一场战斗,都要力求精准高效,减少无谓的牺牲。”
“是!”众将齐声应答,声音响彻营帐,充满了斗志与决心。金茂见状,嘴角勾起一抹微笑,他知道,有了这样一支上下一心、勇往直前的队伍,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最终都将胜利在望。
随着命令的下达,营帐内迅速忙碌起来,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金茂站在高处,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是大汉扩张疆域的必经之路,更是他作为将领,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的舞台。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每一个挑战。
…
周泰攻打百济国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甚至其内贵族主动投降。
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八大士族做了带路党,将国内韩人全都卖给大汉做奴隶。
结果,周泰一清点,才五万多青壮,哪够啊。
转头就灭了新罗国,又得到三万多青壮奴隶。
接下来就是最大的麻烦,高句丽国。
跟百济、新罗不同,高句丽人口过百万,战略纵深比幽州还要广大,且境内多山林,想要攻掠十分不便。
随着寒冬到来,高句丽全国更是银装素裹,非常不利于行军。
如此一来,征伐之事只能告一段落。
…
建安十一年(206),春。
金茂调遣南军两万山地精锐,加上赵云两万骑兵以及周泰两万水军,合六万大军,对高句丽发动灭国之战。
战争结果毫无悬念。高句丽首都丸都城告破,王族、贵族一网打尽,共计俘虏五十余万,其中青壮十五万。
赵云、周泰、龚磊会师丸都城。
三人中只有赵云资历最浅,也最为恭敬。
“幽州突骑将军赵云见过两位将军。”
龚磊一直告诫自己,不可妄自尊大,相对于赵云这样的猛将,他资历虽老,但天赋一般,只凭一腔忠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赵将军多礼了。”龚磊赶紧回礼。
周泰紧随其后,两人职位都在赵云之上,但都不傻,知道今后赵云的前途还远着的,远没到终点。
“海军少将周泰,见过赵将军。此次战役,赵将军以少胜多,智勇双全,实乃我军之幸,我等皆需共勉之。”周泰声音沉稳,眼神中透露出对赵云能力的认可与未来的期待。
“周将军言重了,若非二位将军调度有方,粮草军械供应无虞,加之全军将士上下一心,奋勇杀敌,赵云岂敢居功?此番胜利,乃是众人合力之果。”赵云谦逊地回应,他的语气中既有对战友的尊敬,也有对团队力量的深刻认识。
三人并肩步入丸都城内,望着城内逐渐恢复的秩序和百姓们感激的目光,心中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龚磊轻叹一声,道:“战乱虽平,但也不可荒废此地,重建之路漫长且艰。我们需尽快安抚民心,恢复生产,同时加强防务,以防残党卷土重来。”
虽然高句丽高层差不多都被俘虏,但是还有不少民众逃进山里,将会成为日后隐患。
赵云点头赞同:“龚将军所言极是,我打算即刻着手组织兵力,一方面巡逻边境,确保安全;另一方面,协助百姓重建家园,恢复农耕,让这片土地再次焕发生机。”
周泰补充道:“还需加强军备,提升士兵训练,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可派遣使者前往荆州,通报我军胜利之喜,并寻求殿下指导。”
“周将军言之有理,军备与训练不可松懈,此乃固国安邦之本。”赵云沉吟片刻,继续说道,“至于派遣使者前往荆州,不仅是传递捷报,更是要与荆州方面加强联络,共同商讨如何进一步巩固边疆,防止外敌趁虚而入。同时,可以借此机会学习荆州在治理与民生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我们的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
“此外,”赵云眼神中闪烁着深思,“我们还需设立情报网络,不仅限于边境,更要深入到那些逃亡民众可能藏匿的深山老林之中,掌握他们的动向,同时传播朝廷的仁政与招安之意,争取早日将这些游离于外的百姓重新纳入国家的怀抱,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流血。”
“龚将军,请您负责协调各地官员,确保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也要注意安抚民心,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与决心。周将军,你则主抓军事方面的准备,不仅要加强边境巡逻,还要定期举行联合演习,提升将士们的协同作战能力。”
“我们更要铭记,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与安宁。在重建与防御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赵云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决心,他相信,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土地定能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言重了。”龚磊说道:“我们到此的目的只为这些俘虏,若不是要留俘虏重建,真恨不能驱赶所有人去修城!”
“哈哈!”周泰笑道:“龚将军这些年憋坏了吧,南方山民温顺,无处可建战功,您可是老资历,如今却被我等追赶上来了。”
“什么老资历与否,都不重要!”龚磊摆手道:“全都仰赖主公信任,某才能走到如今地步。”
此话一出,赵云、周泰肃然起敬:“龚将军言之有理,我等皆因主公之宏愿与信任,方能汇聚一堂,共谋大业。”赵云沉声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主公胸怀天下,以仁德治军,以智慧驭国,正是有这样的领袖,才让我们这些武将有了用武之地,也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看到了希望之光。”
“不错,主公不仅是我们心中的灯塔,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周泰补充道,他拍了拍龚磊的肩膀,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那份对主公的敬仰与忠诚已尽在不言中,“咱们虽职责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安宁。今日之努力,皆为明日之辉煌。”
言罢,三人不约而同地望向远方,那里是即将迎来新生的土地,也是他们共同守护的家园。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他们坚毅的脸上,映照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在这一刻,他们心中都明白,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达不到的远方。
“走吧,兄弟们还等着我们呢。”龚磊率先转身,步伐坚定有力,“让我们继续前行,为了那片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也为了主公的理想,不懈奋斗!”
赵云与周泰紧跟其后,三人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落日余晖中,只留下一串坚定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地上回响,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他们的决心与信念。而这一切,都将成为这片土地历史长河中,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篇章。
…
庞统得知高句丽大胜,大喜过望。
又听到俘虏的奴隶光青壮就有近二十万,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很多计划就可以展开了。
原本金茂准备在今年继续动员百万人北上,奈何美洲种子要在全国推广,这样一来,种地的人手就不够了,便放弃了这一计划。
大基建虽然重要,但没有粮食的支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没办法,只能让庞统先把安北城建好,至于辽东半岛的三座城池,看情况再建。
现在好了,人手的问题得到解决,庞统也能放开手脚开工。
要知道去年动员的百万百姓,其实青壮也就二十多万,跟这次三韩地区搞到的俘虏奴隶差不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