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ny19.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第二年,陈嘉庚投资 30万元自置轮船一艘,可载 3000吨,取名东丰,加上续租的一艘全年赚得利润 30万元。
  战争在欧洲进行,英、法承担抗击德国侵略者的重担,需要太平洋地区的物资支援。德国海军故意阻止海上交通,在 1918年,陈嘉庚所经营的一艘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另一艘也被毁坏,被迫放弃了海上航运事业。
  □创办橡胶企业几年来,陈嘉庚经营的米厂、米店、黄梨罐头厂等生意兴旺,但是使陈嘉庚成为赫赫有名的企业家的,却是他所创办的橡胶企业。橡胶是 20世纪初新加坡第二大宗出口商品,陈嘉庚初到新加坡时,当地并无橡胶。橡胶树故乡在南美洲的巴西。1876年,英国皇家植物园从巴西买到一批橡胶树种子,在温室里进行培育,种子生芽后,取出 22颗,运到新加坡送交植物园。
  那时植物园是供人游览的公园,这里花卉众多。22颗橡胶树苗成活了 9颗,10年之后成材,生长得特别茂盛。但是橡胶树没有花,又不好看,游人们对其很不在意。
  1888年,英国人亨利·里德利到新加坡管理植物园,看到园中橡胶树生长茂盛,非常高兴,他经常携带橡胶种子,向游人解说橡胶的用途,并把橡胶种子塞进游人的口袋,但却遭到很多游客嘲笑。
  陈嘉庚得知这个消息后,买下 18万粒橡胶种子,运往福山黄梨园,与黄梨间种。那时正是 20世纪初叶,汽车已经出现,制造汽车轮胎最好的材料是橡胶。这使橡胶一时之间身价百倍。当时新加坡还没有汽车,陈嘉庚也不知道橡胶与汽车有那么密切的关系,也不知道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橡胶会有那么重要的用途,更没有想到橡胶会给他带来不可想象的利润。
  陈嘉庚凭着他超人的魄力和远见,种下大量的橡胶种子。到 1909年,福山黄梨园附近也有兼种橡胶的黄梨园,但因经营不善,无利可得,廉价出售,陈嘉庚以 50元一亩的代价全部买下,培植橡胶。这时,陈嘉庚已有橡胶园1000英亩。后来,他又在马来西亚的柔佛地方买下芭蕉园两处,一名福山园,一名祥山园,砍去芭蕉,种植橡胶和黄梨。
  1914年,一战爆发,黄梨罐头成为奢侈品,各洋行停止采购,陈嘉庚即将一家黄梨厂改成橡胶厂,同时恒美米厂也因采购原料困难,改为橡胶厂,号称“谦益”。各厂每月可总产胶片 3万余担,生产能力接近英国最大工厂的最高水平。到 1925年,陈嘉庚已有橡胶园 1。5万英亩,除新加坡各厂外,又在马来西亚各埠开设 9家橡胶厂,与此同时,陈嘉庚又独具慧眼,盯住了美、英、法、德、日等国迅猛发展的汽车制造业,投下巨资,扩大经营,起用各类技术人材,研制各类汽车所用的内外轮胎,同时生产一些轻工产品,如各种款式的胶鞋雨靴、医疗用品及日用品。与此同时,陈嘉庚又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开办了十几家商店推销产品,并创办了《南洋商报》大力宣传产品,使产品销路旺盛,年获利 150万元之多。到 1925年时,陈嘉庚除了拥有 1。5万英亩橡胶园外,还有大型机械化橡胶制品厂、生胶加工厂及轻工工厂等 30余所,分支机构遍及世界各地,产品畅销五大洲,实有资产 1200万元,相当于 100万两黄金,成为全南洋规模最大的橡胶联合企业,打破了英国垄断橡胶市场的局面,陈嘉庚成为闻名世界的橡胶大王。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只受过私塾教育,没有学习过现代文化,少年时总是不懂为什么外国人老是欺侮中国,为什么中国老是打败仗。到南洋以后,陈嘉庚接触到许多新事物,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认识到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亡。他说:“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超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
  因此,陈嘉庚决定兴办教育。1894年,他第一次从新加坡回家乡,就拿出 2000元兴办了惕斋学塾。1906年,他又赞助福建华侨领袖吴寿珍等创办的新加坡道南学堂。1910年,他被举为董事,为发展学校,他出面作第二次募捐,募得 5万
  多元,立即兴建新校舍,改名道南学校,是东南亚一所规模较大的华文小学。1912年间,陈嘉庚又在新加坡创办爱同学校,在爱国华侨的关怀资助
  下,学校得到发展,学生近 2000人,分成 48个班,是新加坡大型华侨小学之一。
  1913年 2月,陈嘉庚回到家乡集美,说服族中元老,停办私塾,成立乡立集美小学,暂借大祠堂开学。学生有 135名。
  数月后,陈嘉庚捐资 2000元买下一块养鱼的池塘,面积有几十亩,作为集美小学校址。买下后即雇人填池建造校舍。不久,陈嘉庚又在集美开设女子小学。为了鼓励家长送女孩上学,他每月还给女学生发放津贴以资鼓励。
  1913年秋,陈嘉庚返回新加坡,各项经营形势很好,利润甚丰,便在集美创办师范和中学。1918年 3月,集美学校师范、中学部开学。该校同时附设男女小学,成立幼稚园。中学生只交膳费,师范生全免。为保证教学质量,他不惜重金从各地聘请优秀教师,国学家钱穆,文学家杨晦、龙沐勋、许钦文、王鲁彦、吴文祺,拓学家吴康,历史学家王伯祥,地理学家盛叙功等都先后在集美任教。
  1927年 3月起,集美学校中包含有男子小学、女子小学、男子师范学校、男子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女子中学、农林学校、幼稚师范学校、国学专门学校;此外还有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国学专门科后来并入厦门大学文科。
  在创办集美学校的同时,陈嘉庚也在新加坡创办中学和专门学校。1918年 5月,陈嘉庚联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侨筹办成立了华侨中学。1941年创办南侨师范学校来培养师资力量,有学生 200多名。1947年改为南侨女中。从此,南洋各地华侨学校共有 3000多所,学生数 10万人,甚至比祖国内地许多省份中小学教育都发达。教师大多是从国内聘来的,都用普通话教学。所以,南洋各地普通话普及的程度,比国内南方各省都要高。
  到 1919年,陈嘉庚已成为拥有资产 400万的大实业家。他召回陈敬贤主管企业,自己再次回国,准备创办一所大学,校址选在厦门郑成功演武场和南普陀寺一带。
  1919年 7月,他在陈氏宗祠召开有各界 300多人参加的大会,宣布创办厦门大学的计划,当场捐出 100万元,经费 300万元。这 400万元正是陈嘉庚当时全部的资产,这一壮举立即轰动了全国,也轰动全南洋。陈嘉庚在海外经营数十年,获利数百万,自己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却将全部财产都捐给祖国兴办教育事业,可见他盼望祖国富强之心多么强烈。
  厦门大学开办以来,一切经费全由陈嘉庚独自负担。从 1926年起,陈嘉庚所经营的企业江河日下,到 1931年,几乎无法维持了。大儿子陈济民对他说:目前公司极度困难,应该考虑减少每月汇给集美和厦大的经费。陈嘉庚回答:“我吃稀粥,佐以花生米,就能过日,何必为此担心!”
  陈嘉庚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时,月薪有 4000元,但他通知银行团每月发放薪金时,把薪金全部汇给厦大和集美作为经费。银行团的负责人大为惊讶,问他怎样生活,他说:“我的生活很简单,每个月有几十元就够用了。”银行团又说:“你的家庭也要开支。”陈嘉庚说:“我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能够照顾他们的母亲。”
  1937年,他把厦门大学捐献给国家,改为国立,此后他对厦大仍然极为关心。1950年,陈嘉庚 77岁,他最后一次到新加坡,把海外产业全部结束,9月返回集美,再次捐出巨款,为厦大扩建校舍 6。26万平方米,共 31幢。他还亲自设计,每天从集美徒步到工地监督施工。从 1951年到 1954年,修
  建时间长达 4年。
  1961年,陈嘉庚 88岁,8月发生脑血管障碍,住在北京圆恩寺寓所。在弥留之际,他对在一旁看护的亲友说:“集美学校一定要继续办下去。香港集友银行是集美学校的校产,每年有股息和红利。厦门、上海两所集友银行,也是集美校产。学校要继续办下去。”
  1961年 8月 12日,陈嘉庚在北京病逝。当时有存款 300万元。其中 59万元捐作北京华侨博物馆的建筑费,50万元作集美学校福利基金,其余 200多万全部用于建筑校舍,一分也没留给他的子孙。党和政府高度评价了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三、正大舵手谢国民
  三、正大舵手谢国民
  正大集团是泰国的一个企业集团,是当今东南亚最大的农工商牧一体经营的企业,在世界上同类企业中也首屈一指。这是个气势宏大的集团。正大集团在中国、美国、欧洲、澳洲以及东南亚地区拥有 90多个分公司,1987年,仅是泰国国内正大集团的营业额就达 20亿美元,已跻身于世界 500家大企业行列。
  如今,是一位华人担当这艘“企业巨轮”的舵手,他就是享誉世界的杰出企业家谢国民先生。
  □两代人的追求1896年谢易初出生在广东省澄海县外砂区蓬乡中一个农民家庭,是正大集团的创始人,是谢国民之父。1930年,谢易初在朋友的帮助下,用积蓄已久的资金,在曼谷的唐人街区开设了一家菜籽店。即“正大集团”的前身:
  “正大庄菜籽行”。
  菜籽行开张以后,生意兴旺,这大大出乎谢易初的预料。起初,他只是拣自己熟悉且有把握的事干,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菜籽生意兴旺,他自然要抓机会发展。过了两年,他把“正大庄”从唐人街迁至越阁半街尾,这片老店是今天泰国正大集团的起点。
  谢易初很善于经营管理,“正大庄”经营日趋兴隆,很快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他招二弟谢少飞到曼谷协助他来发展“正大庄”。
  1936年,谢氏兄弟在泰国北部的清迈府设立了一个培植蔬菜品种的试验场。第二年,又到泰国南部的合艾设立了“正大栈”。紧接着 1941年,他们又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国外,在吉隆坡开办“正大庄”分店。
  自此以后,谢氏菜籽行扬名于泰国和南洋各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相继卷入战争之中,中泰之间的海运通道被切断,“正大庄”遭遇厄运,所经营的中国大陆菜种货源也随之断绝。
  “正大庄”的生意成为“无米之炊”。而泰国和南洋地区的菜种一般不能再用。这一带种植的华南蔬菜,时间已长,又因为气候和土壤结构导致种子退化,白菜细似芫荽;萝卜小如人参。卖这样劣质菜种,无疑会砸毁“正大庄”辛苦树起的牌子。
  在生存的逼迫下,谢易初只得走上改良菜籽品种的道路。他在农场学到的种植技术开始大显身手。
  “二战”结束后,1948年春,谢易初把“正大庄”托付给二弟谢少飞。他从曼谷飞到中国的汕头,在这里创办了“光大庄”。同时他在家乡澄海租了 100亩土地,作为种子农场,培育优良菜种销往南洋。
  谢易初精心操持私人农场,为海外的“正大庄”源源不断地输送良种。经营上有了后劲,谢氏兄弟的实业蒸蒸日上。谢易初在农场潜心研究园艺,辛勤耕耘,取得了重大回报。
  谢易初有 4个儿子,名字依次为谢正民、谢大民、谢中民、谢国民,合起来便是正大中国。此时,老大和老二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协助叔父谢少飞料理业务。从父亲办农场的实践经验,他们得到启示,“正大庄”应该走工
  厂加工生产与销售相结合的路子。于是立即投资办了一个饲料加工厂,致力于自产自销。
  厂加工生产与销售相结合的路子。于是立即投资办了一个饲料加工厂,致力于自产自销。
  1953年,谢易初决定成立“正大集团”。这个名字泰文叫“乍伦卡攀”,简称“卜蜂”,中文习惯称其为”正大(卜蜂)集团。”
  正大集团的诞生,标志着“正大庄”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这时,谢易初仍然滞留在国内,继续在他的私人农场进行菜种改良实验。1952年至 1956年,他应聘担任澄海冠山实验农场副场长;1954年,他当选为澄海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以后被选为全国侨联委员和广东省侨联一、二、三届委员,同时担任省政协委员;1957年后,他被聘任为国营白沙农场的副场长。
  这期间,谢易初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从欧美、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引进良种和技术,对蔬菜、瓜豆、家禽等品种进行改良。他培植的“西瓜冬熟”、“秋菊夏天”,创造了中国农业史上的奇迹,一时传为佳话,因此获得“华侨米丘林”的美誉。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品尝了他培育的无籽西瓜后,一致称赞。澄海县采用了他培育的谷种,率先成为中国水稻年产千斤县。他的园艺技术为潮汕地区乃至中国的农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5年谢易初因胃出血到香港动手术,自此,他就回到南洋执掌他的“正大集团”。
  □长江后浪推前浪1953年正大集团成立,注册财产总额只有 500万铢(约等于 20万美元),这笔财产纯属家族资本。当时,正大集团所经营的项目主要是与农业有关的生产资料,如菜籽、园肥、农药、饲料、塑料袋、麻袋等,此外,涉足改良禽畜、瓜果、蔬菜的研
  究。
  泰国经济基础是服务业、农业和轻工业,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占用劳动力 3/4,大部分地区以小农户方式经营。因此可以说,正大集团的主人选择的经营方式是符合泰国国情的。经营的品种在国内拥有广阔的市场。
  当谢易初回到泰国时,正大集团的事业发展令人瞩目。从 1930年办“正大庄”算起,至今已有 35个年头,谢氏家族的实业发展到如今这个规模,实属不易。他为此感到欣喜。同时,他的内心还潜在着一丝隐忧:正大集团的运行轨迹依然没有超出农业的范围。作为集团的创始人,谢易初渴望找到一条更为宽广的发展途径,而这条途径必须是从泰国通向世界这个广阔无边的领域。
  于是,谢易初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他派二儿子谢大民到香港办“正大贸易出口公司。
  紧接着,他又派三儿子谢中民到印度尼西亚创办一个饲料厂和一家渔业
  公司。第二步,是正大集团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迈进,也是对原有经营领域的突破。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和年岁已高,谢易初感到料理事务渐渐力不从心
  了。他开始思考正大集团的将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由谁来接替他。四个儿子表现出色,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把担子卸给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他都可以放心。为了使谢氏家族永远保持兴旺发达的势头,他在细心地观察,欲从中选准一个正大集团的“传人”。
  了。他开始思考正大集团的将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由谁来接替他。四个儿子表现出色,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把担子卸给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他都可以放心。为了使谢氏家族永远保持兴旺发达的势头,他在细心地观察,欲从中选准一个正大集团的“传人”。
  谢国民 1939年出生于曼谷。他幼年时代被父亲送回汕头读书,习修中文,后到香港读大学,学习经济管理和商业方面的有关知识。毕业?
相关阅读More+

宠王

六角雪

机械末日

兰帝魅晨

有龙

蜜汁鸭片

传说模拟器

止汶

强兵

冰风皇帝

怪物他只想做个好人2

咩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