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纸引争锋
张良之死默默无闻,远不像项氏一族被灭那般轰动,甚至大秦朝堂诸公都不知有这么一个人进过秦宫。
天下的局势也不会因一个张良的死去而变。
今日到达朝堂后,大秦诸公发现每张桌上都摆上了笔墨,以及一种没见过的黄色……布料,那布料被一块砚瓦压住。
这是什么布?大王要让他们在这布料上书写?
一些大臣已经开始皱眉。
布料虽可用于书写,但太过奢侈浪费,如今天下还有不少人没有衣穿,他们却用布来书写记录,不是奢侈浪费,又是什么?
而且,如果用布,大秦一日要用掉多少布?
之所以用竹简,一大原因便是竹简材料来源简单,可大批量制作。
嬴政道:“众卿请坐!”
众臣谢恩落座后,嬴政道:“想必众卿都已看到桌上之物,兴许有爱卿以为此物为某一布料,然此物非布。”
众臣仔细看向桌上那东西,发现好像和布确实有所不同,嬴政又道:“此物名‘纸’,亦为李念所制。”
又是那个李念,近段时日,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太高了,让众臣想不记住都难,好像每件事都和那李念有关。
见众臣都对纸很好奇,嬴政道:“众卿可拿于手中观摩,不使之损坏即可,此物虽材料简单,制作亦是不难,然大秦现今无有多少。”
得到了嬴政许可,一些大臣已经拿起纸开始观察起来,这纸确实不是布,摸起来的手感便不同于丝绸等布料,有些糙,但又很柔和。
比绸和麻更轻,但又不如绸布麻布坚韧,似乎轻轻一撕便能将之撕破。
“此物最大的功效是可书写,取代竹简,众卿不妨一试。”
有大臣反应过来,此物若可书写,那以其轻薄的程度,同等厚度和重量下,所能记录的内容绝对远胜竹简。
当即有大臣提笔在纸上试着书写,真能留下文字,只是须掌握好力度和速度,若笔在其上停留太久,会让墨在上面散开。
但这点小小的缺点,对比于其带来的巨大优势,不足一提。
他们现在处理政务或想要写点东西,都是通过竹简,但凡字数多了点,那竹简可能好几十斤,不仅重,还很占地方。
因此,往往得专门有人帮他们拿竹简,实在是太多太重,可换成这纸,那便大不一样。
这一张纸能记下好几卷竹简的内容,原本的几十斤竹简,也不过用几页纸,而以这纸的份量,怕是一岁稚童也可拿得。
且这纸似乎还可折叠,那便更好了,到时可随身携带,哪还用人专门相拿?
查阅某些典籍或卷宗时也一样,以竹简记录卷宗,有些事一卷竹简记录不下,便需数卷,乃至数十卷,不仅记录之人不便,存放也不方便,他们查阅时也不便。
倒是用了这纸后,原先须以多卷竹简记录的事,现在只需一张或几张纸,存放更便利,查阅时也方便,无须在大堆的竹简中翻找。
从纸相比于竹简的便利中,众臣中有人还想到了一个问题:如今天下间读书识字者甚少,其中一大原因便是书籍较少。
书籍皆为竹简,不便携带,自然不好广而流传,可纸却便于携带,将之放出后,必会为天下百家用来传播自家学派的经义学问,从而使天下间的读书识字者日渐增多。
但天下间读书识字者增多,是好是坏?见所有大臣都已停笔,嬴政问道:“众卿以为这纸如何?”
嬴政话落,淳于越高兴地起身恭贺道:“臣为大王贺,大秦有此物,教化可兴,天下可定。”
淳于越是真的高兴,这纸若传于天下,儒家绝对会受益。
到时,他们儒家的经典随之传万家,天下人人皆知儒,不是教化可兴?
而人人都知儒,遵礼守仪,天下不是可定?
不过,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得解决,他们儒家会受益,其他百家也会受益,如道家、墨家,需设法让这些百家不能传播学说。
这时,一名大臣忧心忡忡地起身:“淳于博士大谬,此不为贺,乃祸也,臣请禁此纸,不使之流于天下!”
淳于越看向这大臣,反问道:“此纸利于大王,利于我等,利于天下,何言为祸?”
嬴政也对这名大臣道:“卿且说为何要禁纸?”
这名大臣认真陈述他的理由:“纸便于书写、便于携带,比于竹简,其更易传播,然正因如此,反而有祸。”
“祸一为可被心思叵测者所用,臣恐有人以纸散播于大秦不利之言,而以纸之便于携带,会比竹简更易将谣言传遍天下。”
“祸二为其会使天下读书识字者增多……”
大臣的话听得李斯连连点头:对,就是如此,要是让天下间读书识字者变多,通晓事理,哪还怎么好治理?
民愚方可治,越愚蠢越不懂事越好,那样才会只知听从治理,不会生出别的心思。
淳于越听完这名大臣的话后,向嬴政道:“大王,此人之言皆为胡言,万不可听信!”
“其所言祸一有叵测者会以纸传谣言于天下,可无纸,其等便不会散播谣言乎?其等能以纸传谣,我等亦可以纸辟谣!”
“其言祸二,天下间读书识字者增多,便会使人心思变,再难治理,然臣以为正因读书识字明理者增多,天下才更好治理。”
“试问,是知礼守法者易犯法,还是无知蒙昧者更易?”
“于臣观之,纸之功用远胜竹简,岂能因些许缺处而废优用差?若是如此,我等今日不应着衣穿履,当如上古时衣不蔽体才是。”
嬴政在王位上看得有趣,在李念话中,阻碍华夏进步的儒家竟会在朝堂上推广更先进更优的纸。
就在这时,李斯不咸不淡飘来一句:“淳于博士所言这些,都是基于天下读书识字明理者为你儒家弟子吧?可当今天下,并不仅有你儒家,还有其他百家,淳于博士是想大王废百家,独尊儒术?”
虽和李斯算不错的朋友,但面对李斯话中的险恶之意,淳于越反问道:“廷尉莫非便没有让大王独尊法家之意?”
大家都这么想的,别大哥说二哥,搞得好像只有我们儒家才这么想一样。
(本章完)
张良之死默默无闻,远不像项氏一族被灭那般轰动,甚至大秦朝堂诸公都不知有这么一个人进过秦宫。
天下的局势也不会因一个张良的死去而变。
今日到达朝堂后,大秦诸公发现每张桌上都摆上了笔墨,以及一种没见过的黄色……布料,那布料被一块砚瓦压住。
这是什么布?大王要让他们在这布料上书写?
一些大臣已经开始皱眉。
布料虽可用于书写,但太过奢侈浪费,如今天下还有不少人没有衣穿,他们却用布来书写记录,不是奢侈浪费,又是什么?
而且,如果用布,大秦一日要用掉多少布?
之所以用竹简,一大原因便是竹简材料来源简单,可大批量制作。
嬴政道:“众卿请坐!”
众臣谢恩落座后,嬴政道:“想必众卿都已看到桌上之物,兴许有爱卿以为此物为某一布料,然此物非布。”
众臣仔细看向桌上那东西,发现好像和布确实有所不同,嬴政又道:“此物名‘纸’,亦为李念所制。”
又是那个李念,近段时日,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太高了,让众臣想不记住都难,好像每件事都和那李念有关。
见众臣都对纸很好奇,嬴政道:“众卿可拿于手中观摩,不使之损坏即可,此物虽材料简单,制作亦是不难,然大秦现今无有多少。”
得到了嬴政许可,一些大臣已经拿起纸开始观察起来,这纸确实不是布,摸起来的手感便不同于丝绸等布料,有些糙,但又很柔和。
比绸和麻更轻,但又不如绸布麻布坚韧,似乎轻轻一撕便能将之撕破。
“此物最大的功效是可书写,取代竹简,众卿不妨一试。”
有大臣反应过来,此物若可书写,那以其轻薄的程度,同等厚度和重量下,所能记录的内容绝对远胜竹简。
当即有大臣提笔在纸上试着书写,真能留下文字,只是须掌握好力度和速度,若笔在其上停留太久,会让墨在上面散开。
但这点小小的缺点,对比于其带来的巨大优势,不足一提。
他们现在处理政务或想要写点东西,都是通过竹简,但凡字数多了点,那竹简可能好几十斤,不仅重,还很占地方。
因此,往往得专门有人帮他们拿竹简,实在是太多太重,可换成这纸,那便大不一样。
这一张纸能记下好几卷竹简的内容,原本的几十斤竹简,也不过用几页纸,而以这纸的份量,怕是一岁稚童也可拿得。
且这纸似乎还可折叠,那便更好了,到时可随身携带,哪还用人专门相拿?
查阅某些典籍或卷宗时也一样,以竹简记录卷宗,有些事一卷竹简记录不下,便需数卷,乃至数十卷,不仅记录之人不便,存放也不方便,他们查阅时也不便。
倒是用了这纸后,原先须以多卷竹简记录的事,现在只需一张或几张纸,存放更便利,查阅时也方便,无须在大堆的竹简中翻找。
从纸相比于竹简的便利中,众臣中有人还想到了一个问题:如今天下间读书识字者甚少,其中一大原因便是书籍较少。
书籍皆为竹简,不便携带,自然不好广而流传,可纸却便于携带,将之放出后,必会为天下百家用来传播自家学派的经义学问,从而使天下间的读书识字者日渐增多。
但天下间读书识字者增多,是好是坏?见所有大臣都已停笔,嬴政问道:“众卿以为这纸如何?”
嬴政话落,淳于越高兴地起身恭贺道:“臣为大王贺,大秦有此物,教化可兴,天下可定。”
淳于越是真的高兴,这纸若传于天下,儒家绝对会受益。
到时,他们儒家的经典随之传万家,天下人人皆知儒,不是教化可兴?
而人人都知儒,遵礼守仪,天下不是可定?
不过,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得解决,他们儒家会受益,其他百家也会受益,如道家、墨家,需设法让这些百家不能传播学说。
这时,一名大臣忧心忡忡地起身:“淳于博士大谬,此不为贺,乃祸也,臣请禁此纸,不使之流于天下!”
淳于越看向这大臣,反问道:“此纸利于大王,利于我等,利于天下,何言为祸?”
嬴政也对这名大臣道:“卿且说为何要禁纸?”
这名大臣认真陈述他的理由:“纸便于书写、便于携带,比于竹简,其更易传播,然正因如此,反而有祸。”
“祸一为可被心思叵测者所用,臣恐有人以纸散播于大秦不利之言,而以纸之便于携带,会比竹简更易将谣言传遍天下。”
“祸二为其会使天下读书识字者增多……”
大臣的话听得李斯连连点头:对,就是如此,要是让天下间读书识字者变多,通晓事理,哪还怎么好治理?
民愚方可治,越愚蠢越不懂事越好,那样才会只知听从治理,不会生出别的心思。
淳于越听完这名大臣的话后,向嬴政道:“大王,此人之言皆为胡言,万不可听信!”
“其所言祸一有叵测者会以纸传谣言于天下,可无纸,其等便不会散播谣言乎?其等能以纸传谣,我等亦可以纸辟谣!”
“其言祸二,天下间读书识字者增多,便会使人心思变,再难治理,然臣以为正因读书识字明理者增多,天下才更好治理。”
“试问,是知礼守法者易犯法,还是无知蒙昧者更易?”
“于臣观之,纸之功用远胜竹简,岂能因些许缺处而废优用差?若是如此,我等今日不应着衣穿履,当如上古时衣不蔽体才是。”
嬴政在王位上看得有趣,在李念话中,阻碍华夏进步的儒家竟会在朝堂上推广更先进更优的纸。
就在这时,李斯不咸不淡飘来一句:“淳于博士所言这些,都是基于天下读书识字明理者为你儒家弟子吧?可当今天下,并不仅有你儒家,还有其他百家,淳于博士是想大王废百家,独尊儒术?”
虽和李斯算不错的朋友,但面对李斯话中的险恶之意,淳于越反问道:“廷尉莫非便没有让大王独尊法家之意?”
大家都这么想的,别大哥说二哥,搞得好像只有我们儒家才这么想一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