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大秦的“种子”计划
见淳于越和李斯互怼起来,其他大臣很默契地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既不帮淳于越,也不帮李斯。
大王要修改秦律已经是一件摆明的事,而法家与秦律最为密切,改秦律也即意味着大王不会独尊法家。
现在跳出去支持李斯,要是被大王误会成是站在法家一边的怎么办?
何况他们这位廷尉,自己都未必能坚定不移地信奉法家,赶上趟去帮其说话,说不准人根本不会当回事。
至于淳于越,大王近段时日用淳于越这些儒生似乎很多,但许多人都看出大王是用人,并非是要用儒家治国。
法都不可能独尊,儒家算哪门子回事?
只是众臣心里有些琢磨不清,既不用法,亦不用儒,大王究竟想用何种思想治国?
莫非又和那位李念有关?
李斯并没和淳于越争论,而是向嬴政奏道:“大王,‘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纸更胜竹简,若禁之不用,的确可惜,然也不可使之广传天下,尤其造纸之法,定不可使为外人知。”
“臣以为纸可如盐一般,仅为大秦所制,亦仅为大秦所售,凡需用纸者仅可从大秦购得。”
大王今日拿出这纸,明显是想将纸推广于天下,此为大势,不可违!
但李斯又的确不想纸随便流传于天下,遂中和了那名大臣和淳于越之言:不禁纸向天下传播,却严禁造纸之法流出,他人造纸。
只要大秦牢牢掌握造纸技艺,不使之传出,便能控制天下间纸的数量,就算有人用纸蓄谋为祸,也都在大秦掌控中。
且如此为之,还有两大好处:一、不仅可用纸将诸子百家吸引来大秦,还可用纸来制约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中人只要不蠢,只要想让自家学派的学说为更多人知晓,为更多人学习,在了解到纸对比竹简的优越性后,定会被吸引来咸阳,向嬴政求纸。
而且,百家中有许多学派彼此是不待见的,甚至同一百家学派中也有互不待见的思想。
这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效应:自己如果不去求纸,万一给对头学派或学派内的异端得到了纸,让他们那些歪理邪说广为流传,那自己这正确有理的思想怎么办?
绝不能看着对头和异端做大,让其等毒害天下,必须要让天下人看到什么是正确的思想。
出于这种考量,诸多百家之人会被吸引而至:己可以没有,但对头和异端也绝不能有,对头和异端若有,己也必须要有。
而到咸阳后,纸掌握在嬴政手中,想给哪个学派全看其意,嬴政便可以此来制约百家。
二、纸当作盐一样,可为大秦开辟一条新的财税来源。
即使普通民众用不起纸,可诸子百家和那些想读书识字之人却会掏钱。
嬴政听完李斯之言,认真思考,李斯所言极有理,站在一位君王的角度,该如此行事,因为这利于他的统治。
但同时,想到李念讲说的一些事,又觉得也许该将纸推广于天下,让天下人得用。
毕竟纸不仅可用于记述文字,还可用来如厕。
昨日他已亲自试过,的确比厕筹和布帛更优。
‘大不了多造些纸出来,廉价售于天下。’
最终,还是更利于统治的念头占了上风,嬴政道:“廷尉所言甚为有理,众卿以为如何?”淳于越还有话想说,可也知嬴政并不是真在问他们的意思,而是已认同李斯之言,现在只是走个过程,遂不再言。
以淳于越的想法,最好能将纸的制法传出,虽说那样会让其他百家也造纸,以纸传播他们的学说,但他们儒家同样会受益,且不会被受人制约。
可如果依李斯之言,以后诸子百家都会被大王用纸来制约,看哪家百家不爽,那就禁售其纸,反售于与之对立的百家学派。
李念要是看到大秦朝堂上的这一幕,定会觉得就纸而已,你们也能整出这么多事?
纸之一事定下,众臣正式进入今日的汇奏议政。
只听尉缭奏道:“禀大王,各军有功秦卒已整理完毕,符合凭军功为吏者有七千三百四十二人。”
七千三百四十二人,看似人数不算少,但相比于将要治理的整个天下,也就那样,还是有缺口。
不过若将这七千多人放于地方,也能为大秦重重缓口气。
但嬴政对这么点人显然不满,道:“重新核计,将过往符合军功为吏之卒也录入其中。现已定下这些秦卒……”
嬴政道:“按先前所议,令其等即刻卸甲归乡,于所居之县观政。”
观政,是嬴政和众臣想出的让秦卒治理地方,但秦卒经验不足的解决之法,让他们回乡跟着当地官吏学习。
让秦卒们即刻会识字写字不好办到,可让他们学会处理地方上一些事务还是可行的。
只是留给秦卒们学习的时间不多了,在嬴政称皇帝后,很快就会正式施行使秦卒为吏这一政策。
最好自然是让秦卒们多学习观政一段时间,且修改后的秦律也将要正式颁布于天下,原先对某些事务的处理也要做更改,更应让秦卒们多学。
可现今六国许多地方只在名义上属于大秦,实际根本不受控制。
这种情况拖得越久,问题越多,只能让秦卒们快速上任,能学一点是一点,总比啥都不懂,直接走马上任要好。
尉缭道了一声“遵命!”,便退了下去。
嬴政又想起一事,道:“着令关中各地官吏着选民间聪慧稚子入咸阳,发现有聪慧稚子者,寡人将赏,稚子父母亦可随入咸阳。”
如今纸已造出,那么李念所说的“启民智,开教育”也可以开始进行了,但以大秦当今的情况,想做到如李念所来自的后世那般人人皆可读书,人人皆可知史,不可能做到。
连人人有饭吃都尚未做到,况论人人读书?
那只能退而求其次,让一部分人先读书识字,从李念那学习后世的知识技术,让他们成为大秦的种子,成为李念说的那什么工业化、什么科学的根基。
但要选什么人为种子?
当然是聪明人!
李念不可能教授太多人,只能精挑细选一群天才、神童。
(本章完)
见淳于越和李斯互怼起来,其他大臣很默契地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既不帮淳于越,也不帮李斯。
大王要修改秦律已经是一件摆明的事,而法家与秦律最为密切,改秦律也即意味着大王不会独尊法家。
现在跳出去支持李斯,要是被大王误会成是站在法家一边的怎么办?
何况他们这位廷尉,自己都未必能坚定不移地信奉法家,赶上趟去帮其说话,说不准人根本不会当回事。
至于淳于越,大王近段时日用淳于越这些儒生似乎很多,但许多人都看出大王是用人,并非是要用儒家治国。
法都不可能独尊,儒家算哪门子回事?
只是众臣心里有些琢磨不清,既不用法,亦不用儒,大王究竟想用何种思想治国?
莫非又和那位李念有关?
李斯并没和淳于越争论,而是向嬴政奏道:“大王,‘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纸更胜竹简,若禁之不用,的确可惜,然也不可使之广传天下,尤其造纸之法,定不可使为外人知。”
“臣以为纸可如盐一般,仅为大秦所制,亦仅为大秦所售,凡需用纸者仅可从大秦购得。”
大王今日拿出这纸,明显是想将纸推广于天下,此为大势,不可违!
但李斯又的确不想纸随便流传于天下,遂中和了那名大臣和淳于越之言:不禁纸向天下传播,却严禁造纸之法流出,他人造纸。
只要大秦牢牢掌握造纸技艺,不使之传出,便能控制天下间纸的数量,就算有人用纸蓄谋为祸,也都在大秦掌控中。
且如此为之,还有两大好处:一、不仅可用纸将诸子百家吸引来大秦,还可用纸来制约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中人只要不蠢,只要想让自家学派的学说为更多人知晓,为更多人学习,在了解到纸对比竹简的优越性后,定会被吸引来咸阳,向嬴政求纸。
而且,百家中有许多学派彼此是不待见的,甚至同一百家学派中也有互不待见的思想。
这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效应:自己如果不去求纸,万一给对头学派或学派内的异端得到了纸,让他们那些歪理邪说广为流传,那自己这正确有理的思想怎么办?
绝不能看着对头和异端做大,让其等毒害天下,必须要让天下人看到什么是正确的思想。
出于这种考量,诸多百家之人会被吸引而至:己可以没有,但对头和异端也绝不能有,对头和异端若有,己也必须要有。
而到咸阳后,纸掌握在嬴政手中,想给哪个学派全看其意,嬴政便可以此来制约百家。
二、纸当作盐一样,可为大秦开辟一条新的财税来源。
即使普通民众用不起纸,可诸子百家和那些想读书识字之人却会掏钱。
嬴政听完李斯之言,认真思考,李斯所言极有理,站在一位君王的角度,该如此行事,因为这利于他的统治。
但同时,想到李念讲说的一些事,又觉得也许该将纸推广于天下,让天下人得用。
毕竟纸不仅可用于记述文字,还可用来如厕。
昨日他已亲自试过,的确比厕筹和布帛更优。
‘大不了多造些纸出来,廉价售于天下。’
最终,还是更利于统治的念头占了上风,嬴政道:“廷尉所言甚为有理,众卿以为如何?”淳于越还有话想说,可也知嬴政并不是真在问他们的意思,而是已认同李斯之言,现在只是走个过程,遂不再言。
以淳于越的想法,最好能将纸的制法传出,虽说那样会让其他百家也造纸,以纸传播他们的学说,但他们儒家同样会受益,且不会被受人制约。
可如果依李斯之言,以后诸子百家都会被大王用纸来制约,看哪家百家不爽,那就禁售其纸,反售于与之对立的百家学派。
李念要是看到大秦朝堂上的这一幕,定会觉得就纸而已,你们也能整出这么多事?
纸之一事定下,众臣正式进入今日的汇奏议政。
只听尉缭奏道:“禀大王,各军有功秦卒已整理完毕,符合凭军功为吏者有七千三百四十二人。”
七千三百四十二人,看似人数不算少,但相比于将要治理的整个天下,也就那样,还是有缺口。
不过若将这七千多人放于地方,也能为大秦重重缓口气。
但嬴政对这么点人显然不满,道:“重新核计,将过往符合军功为吏之卒也录入其中。现已定下这些秦卒……”
嬴政道:“按先前所议,令其等即刻卸甲归乡,于所居之县观政。”
观政,是嬴政和众臣想出的让秦卒治理地方,但秦卒经验不足的解决之法,让他们回乡跟着当地官吏学习。
让秦卒们即刻会识字写字不好办到,可让他们学会处理地方上一些事务还是可行的。
只是留给秦卒们学习的时间不多了,在嬴政称皇帝后,很快就会正式施行使秦卒为吏这一政策。
最好自然是让秦卒们多学习观政一段时间,且修改后的秦律也将要正式颁布于天下,原先对某些事务的处理也要做更改,更应让秦卒们多学。
可现今六国许多地方只在名义上属于大秦,实际根本不受控制。
这种情况拖得越久,问题越多,只能让秦卒们快速上任,能学一点是一点,总比啥都不懂,直接走马上任要好。
尉缭道了一声“遵命!”,便退了下去。
嬴政又想起一事,道:“着令关中各地官吏着选民间聪慧稚子入咸阳,发现有聪慧稚子者,寡人将赏,稚子父母亦可随入咸阳。”
如今纸已造出,那么李念所说的“启民智,开教育”也可以开始进行了,但以大秦当今的情况,想做到如李念所来自的后世那般人人皆可读书,人人皆可知史,不可能做到。
连人人有饭吃都尚未做到,况论人人读书?
那只能退而求其次,让一部分人先读书识字,从李念那学习后世的知识技术,让他们成为大秦的种子,成为李念说的那什么工业化、什么科学的根基。
但要选什么人为种子?
当然是聪明人!
李念不可能教授太多人,只能精挑细选一群天才、神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