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ny19.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高达该公 司股权的0 。 7 1 %。这种分散的 股票拥有形态,部分是
  由于 法律对所有权 集中的限制、 鼓励广泛多元 化的信托需求 ,
  以及投资人对流动资产强烈的期待。
  美国机构投资者的目标,纯粹以财务面作为考量,并把重
  竞
  争
  论
  462
  图13…2 投资行为的决定要素
  微电 子产业环境
  外部 资本市场
  持 股与代理人
  关系的形态
  所 有者—代理
  人 对管理的影
  响
  监察与 估价的
  方 法
  企业的 目标
  高 级经理人的 干
  预程度
  资金 分配与投资
  监 察系统
  内部 资本市场
  特定 项目条件
  公司的组织 原
  则
  所有者—代理人
  —贷方的目标
  心放在每一季或每一年投资组合的表现。由于经理人是以短期
  表现为考核依据,他们的投资目标自然是以股票的短期增值为
  重心。共同基金和活跃的退休基金(代表8 0 %的养老金)持有
  特定企业股份的时间,平均只有1 。 9年。
  由于在多家企业作分散的持股、持投时间短,以及无法获
  得董事会内部信息,机构投资者倾向于以原本用于预测短期股
  价波动的有限信息,来作为投资选择的基础。这个体系驱使他
  们把重心放在那些容易评估的企业特质上,例如目前盈余或专
  利权的核准数目,并把这些短期市场的选择,当成一个企业最
  重要的价值所在。各企业所运用的价值代理均有出入,导致有
  些产业的投资不足,而某些产业又过度投资。由于运用此种做
  法很难超越市场的表现,所以有些法人将它们七、八成的资金
  投到指数型基金上。这种投资的做法又与某公司的信息毫无关
  系。
  最后,在美国的体系里,尽管可能大额持股,机构投资者
  代表却不能出席董事会。如此一来,它们对管理行为并无直接
  影响力可言。事实上,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持股有限,以及两年
  上下的持股时间,也让管理阶层并不认为机构投资者具有合法
  的权利。
  日本和德国的体系相当不一样。整体而言,日本和德国的
  金融体系有很明显的资金定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主要是股东
  而非代理人;他们持有大量而非少量分散的股份。这些所有者
  持有股权时间也很长久,寻求的是股票的长期增值。不同于美
  国体 系一味追逐财 务交易,日德 两国体系的目 标是建立关系 。
  供应商和客户互相持有对方的股票,目的在于巩固他们之间的 463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关系,而非从共享所有权中获利(见图1 3 … 3)。
  所有权的形态和所有者的目标,直接影响监督和评价的方
  法。由于所有者长期持有大额股份,他们兼具搜集该企业广泛
  且持续之信息的能力和诱因。不同于美国体系,主要的日本和
  德国企业,拥有者不受快速买卖股票以求获利的决策影响,而
  是评估该企业的远景。因此,他们尊重经理人,深入了解企业
  内部信息;特别是在德国,企业所有者对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影
  响力。
  有趣的是,主要的日本和德国企业的所有者,会长期持有
  公司的股份,而非长期所有者则倾向股票快速换手,股票进出
  的速 度比美国还快 ,几乎不靠信 息决定投资决 策。研究显示 ,
  大约 7 0 %的日 本股票是 长期持有 的,其余 3 0 %的交 易频繁度 ,
  则与美国差不多。不过,在日本和德国,股价与来自短线投机
  客 和经纪 人的 压力, 对于 管理行 为并 没有 直接或 间接 的影响
  力。
  竞
  争
  论
  464
  图13…3 外部市场综览
  美国的形 态
  过渡 型
  持 有
  所有者影
  响力不大
  价值驱动股
  票买卖选择
  股权分散
  流动 资本 投 入的资本
  外部信息
  交易 导向
  永久持 有
  所 有者有重
  大影响力
  关系导 向
  估价不会 影
  响买卖选 择
  大量持股
  内部 信息
  日本与德 国的形态
  内部资本市场
  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企业在事业单位内外,从内部外部
  调度可使用的资金进行投资,一般称为内部资本市场。影响内
  部资本市场投资行为的四项特质,基本上与外部
  资本市 场相似(见图1 3 … 2)。这四项是: 企业特
  别设定的目标、监管高级管理层与事业单位之间关系的组织性
  原则、评估和监控内部投资选择的信息和方法,以及资深经理
  人介入投资项目的本质。
  思考内部资本市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资金拥有者—
  高级经理人与那些监控特定投资机会的人士—企业单位或部
  门经理之间,在对未来前景与信息对称性上的信息都还不够充
  分。企业在营运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将会影响现有的信息,以
  及企业的投资。
  美国 内部资本体 系的架构,在 于发挥最大 的投资报酬率 。
  它是以组织强化财务报酬、激励经理人实现财务目标、提高各
  单位的财务责任,以及大致上以财务标准为基础,进行投资分
  配和决策。
  在美国的体系中,企业目标的中心在于高投资报酬率,并
  将目前的股票价格炒到最高点。管理层的课题是,对于企业目
  标发 挥主导性的影 响力、解释外 部资本市场期 待行为的信号 ,
  并根据当前账面利润与不受限制的股票期权来决定薪资。由原
  本与公司无关联性的外部董事所主导的董事会,对企业目标的
  影响力有限。知识丰富的大股东、银行家、客户、供应商,在
  企业的董事会中已经消逝。美国大型企业的董事会席次中,大 465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美 国内部资 本体系的架 构,
  在于发挥最大的投资报酬率。
  约有7 4 %是外部董事,其中又有八成是其他企业的执行长。这
  种朝外部董事取材的趋势,前提是董事会必须具有更大的客观
  性。但是这些外部董事与持股公司缺乏关系,或是本身所经营
  的公司,并非和持股公司属于相关行业,导致他们缺乏时间或
  能力收集广泛的信息,以了解企业的内部作业。更糟的是,大
  多 数董事 对企 业持股 不多 ,平均 每个 董事 会成员 持股 大约在
  3 。 6 %左右,许多董事甚至没有持股或只有象征性的持股。
  在组织原则上,过去2 0年来,美国企业的结构已经历了重
  大的变化,并对内部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美国企业
  拥抱分权化的形式,它涉及高度自治的事业单位,
  以及在企 业内部呈垂直与水 平流动的有限信息 。
  如此一来,最高管理层逐渐与事业的细节脱节。高级经理人对
  企业涉猎的许多行业,缺乏知识与经验;而且也缺乏了解产品
  或业务流程实质性的技术背景与经验—部分是由于在典型的
  决策过程中,未必需要此种知识。可想而知,这个体系内的决
  策,各事业单位或职能单位间的对话通常不够。美国企业进入
  不相干领域的广泛多元化作法,又强化了此种趋势,而且更进
  一步地阻碍了信息在整个组织内的流动。
  这些现象既是因,也是果。在美国体系里,资本预算大多
  由部 门经理检查“ 数字”,判断投资 计划是否可 行。这套体系
  很少将研发、广告或进入市场等投资列入考虑;相反地,它们
  被视为年度预算流程中可讨价还价的题材,因为年度预算着眼
  于迅速的获利性。像员工的跨部门训练等无形投资,更不可能
  出现在财务体系内,因此可能成为获利性下的牺牲品。
  高级经理人不常透过重视单位绩效的严格财务预算与控制
  竞
  争
  论
  466
  各事业单位或职能单位间的
  对话通常不够。
  系统,来发挥集中的控制力而进行干预。投资项目不但受限于
  有限的预算,时间也很紧迫。惟有当财务指标显示出该项目功
  败垂成时,高级经理人才会介入。
  德国与日本的财务模式,与美国模式截然不同。在前两种
  模式中,首要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的定位和持续发展。信息流通
  得更广泛;财务条件在投资决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也
  不如美国(见图1 3 … 4)。
  日本与德国的模式中,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永续经营。在日
  本,这个目标被大多数董事、也是经营团队的成员进一步强化。
  此外,大多数企业将终身雇用制度或长期志业看得很重要。在
  德国,监事会是由银行和其他重要的所有者代表所组成。在许
  多大公司的董事会中,员工代表也占了五成。这些主要的组成
  分子,会影响企业的目标。就德国与日本企业而言,在最高管
  理当 局的绩效诱因 上,当前的盈 余和股价在促 销和薪酬方面 ,
  只扮演了适中的角色。 467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图13…4 内部市场综览
  美国
  可衡 量最大的投 资报酬
  日本与 德国
  企业的长 期定位
  投资报酬 率
  或股票价 格
  高级经理 人
  不常介 入
  量化的资 本
  预算
  严格的 财务
  控 制
  高级 经理人
  非技 术出身
  有限 的信息
  流 动
  绩效导向
  报酬
  董 事—所有
  者 影响力
  很小
  企业永续
  经营
  高级经理 持
  续参与
  质化与量 化
  的预算制 定
  财务与 非财
  务性的 控制
  高级 经理人
  技术 出身
  密集 的信息
  流 动
  薪资或利润
  基础的报酬
  董事 —所有
  者的 影响力
  很大
  走分权模式的企业实务,需要在企业内多重事业单位之间,
  乃至于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间,进行更大量的信息流通。日本
  和德国的经理人大多有工程与技术背景,将职业生涯投注于企
  业,并长期驻守在体制内的少数部门,这使得他们对企业内重
  要事业领域极为了解。高层主管也介入所有重要的决策,这些
  决策会经过面对面的咨询与讨论形成共识。德国和日本企业不
  像美国般大肆多元化,即使多元化也限于少数相关领域;这些
  因素既是因,也是果。
  财务控制和资本预算只是管理流程的一部分,技术考量和
  企业希望能在产业内维持长久的地位,才是推动投资的关键要
  素。德国企业特别倾向于获得技术领先的地位;日本企业则看
  重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开发、技术实力,以及参与未来1 0年中
  将扮演重要角色的行业与技术。
  比较美、日、德三种模式,可以看出管理实务上的重大差
  异。比方说,在迅速回应和效率的前提下,美国企业的管理创
  新,造就了较少的面对面咨询、信息流通和主管直接介入投资
  决策。许多创新是基于解决2 0世纪6 0年代,一窝蜂的多元化风
  潮下引发规模和多元化的问题,而且也预告了外部资本市场上
  的重大变化。
  相反地,日本在管理上的创新,像及时生产、全面品质管
  理与大型跨部门协调等,已造成了更多垂直与水
  平的信息流通,以及管理层参与决策。从短期来
  看,它可能会牺牲效率;但随着知识与能力的累
  积,而带来更大的效益与效率。
  信息的密集流通,可能是德国与日本体系最强之处。讽刺
  竞
  争
  论
  468
  企业在内部分配资金的方式,
  会受它们认为股东和资金提
  供者对企业重视程度之影响。
  的是,原本用意是为了提高管理层对市场回应能力的美国体系,
  反而使得经理人员无法作出有效的回应,因为这套做法对决策
  所需的信息加以设限、与重要的投资形式反其道而行,以及阻
  碍了跨部门的协同效应成果。
  资本分配体系的比较
  外部与内部的资本分配是彼此相连的,结合两者就组成一
  个自行强化的国家资金分配体系。企业在内部分配资金的方式,
  会受它们认为股东和资金提供者对企业重视程度之影响。反过
  来说,企业所有者和经纪人,对企业如何运作、内部如何分配
  资金的认知,也会影响投资人看待企业的方式,以及试图影响
  管理行为的方式。像高级经理人的配股薪酬做法,便创造出股
  市价值和管理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
  整体而言,美国资金分配体系的本质,创造出投资行为的
  趋势与偏差,并且与日本和德国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别(见图1 3 …5)。
  美国体系的特色包括:
  。 较 少支持整体投资,因为它对许多大企业当下的营收过
  于 敏感,这些企业目标着重的是目前的股价,而非长期
  的 企业价值。这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产业的平均投资率不
  如日德之故。
  。 偏 好那些随时可衡量报酬率的投资形式—它反映出财
  务 报酬的重要性,与投资人和经理人员所运用的价值计
  算 方法。这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企业对不容易评估的无形 469
  第三篇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资产,显得投资不足。
  。 在 有些方面投资不足,同时又在某些方面过度投资。美
  国 体系喜欢购并的方式,因为它所涉及的资产价值较易
  计 算;而由企业内部衍生新事业的计划,通常比较难以
  评 估,而且对当期盈余会有不利的影响,在美国,购并
  案中很大比例是基于这类考虑。
  。 对 某些产 业部门的 投资特别 鼓励,另 一些则 冷漠相待 。
  美 式投资体系特别钟爱高科技或新兴产业,特别是那些
  成 长快速与具有雄厚潜力的产业。美式体系也支持成长
  竞
  争
  论
  470
  美国
  流动资本
  日本与 德国
  投入 的资本
  可衡量的投 获得企业定位
  资报 酬
  + 迅速重 新分配资源
  … 能够抓 住新兴的机 会
  + 更 多 元 、更 公 平 、 信 息 更 流通
  的公开股 票市场
  … 经 常 出 现投 资 不 足 的 倾 向 ,在
  无形的领 域尤其明显
  … 鼓励不 相干的收购
  … 过 度 投 资在 一 些 缺 乏 有 吸 引力
  的投资机 会的获利成 熟企业上
  … 将 高 成 本的 接 管 当 成 管 理 制度
  的主要形 式
  + 在既有 行业积极投 资以提高生 产力
  + 内部多 元化进入密 切相关的领 域
  + 因为外 部因素被妥 善内部化 ,形成较
  高的社会 报酬
  … 倾向过 度投资
  … 进入新 兴领域速度 较慢,尤 其是透过
  创业方式
  … 由于缺 乏个人成就 诱因,导 致企业内
  部效率不 彰
  … 要由已 经缺乏吸引 力的事业 中抽回资
  本重新 分配,不但 速度较慢 而且很困
  难
  … 公开股 票市场发展 较不健全 ,而且较
  缺乏信息
  图13…5 国家投资体系的比较
  转 趋保守的投资项目,或其他乍看之下不具相关性的投
  资 活动。在这些案例中,投资人清楚当前盈余并非来自
  本 业,而是较偏向于成为投资后盾的专利权、发表新产
  品 、研发路线、取得新的服务地点等,其他与价值有关
  的 活动。这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在某些产业的投资,远高
  于 它的竞争对手,而在其他产业则又投资不足,为什么
  美 国企业在投资新兴公司上表现良好,为什么企业愿意
  对那些目前亏损的投资项目,仍给予高股价的报酬。
  。 美 国模式容许某些类型的企业过度投资。譬如从接管的
  案 例研究中发现,经理人倾向于持续投资(也持续累积
  现金),只要目前的盈余尚令人满意,或直到企业的地位
  明 显无法支撑,必须转手。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大
  肆挥霍资源,而美国产业整体上的投
相关阅读More+

宠王

六角雪

机械末日

兰帝魅晨

有龙

蜜汁鸭片

传说模拟器

止汶

强兵

冰风皇帝

怪物他只想做个好人2

咩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