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孤要在两京继位
第101章 孤要在两京继位
大明文武们在风风火火的准备登基大典。
诏书祭文这些都好说,不少进士出身的大臣挥洒着自己的文采。
唯一麻烦的就是祭台和祭天礼服。
作为正经的大明皇帝,这些还是要好生筹措的。
谁会像绍武唐王那样监国三天,就抢着称帝继位,连文武百官和帝王朝服都是拿广府戏班的戏服来充数。
连带着永历帝的继位仪式都狼藉匆忙。
这一次文武们都打算好好搞一下,弥补永历帝仓促称帝遗憾之余,祛除前岁败亡中土的晦气。
仪仗卤簿,服饰冠冕,玉玺印信,都是往精细里打造的。
不少文武都觉得六月份太过仓促,挪至七八月份最好,甚至拖到九月份,等到天气转凉,他们可以避开洪沙瓦底的闷热,再南下。
但显然清军不会给他们宽裕的时间。
几番争论下,太子继位的黄道吉日敲定在玉皇大帝称帝的六月初七。
然而,太子突然说不继位了。
要去两都称帝继位。
从上至下的文武群臣如遭五雷轰顶。
他们是知道太子殿下在洪沙瓦底有一场重病,以致失魂,时不时要发癔症。
一些嫌弃朱慈煊囚父夺权的道德君子,还以此为借口,宽慰自己。
都是太子失魂无知,才行了这等离经叛道之事。
过程虽然大逆不道,结果算是好的。
但群臣们万万想不到太子竟然疯到这般地步。
匆匆召开的内阁会议上,首辅扶纲手足无措:“殿下,何需去两都继位啊?”
“两都沦陷后,襄皇帝和皇上都是就近择都,承续大统的。”
“即便远在华夏边隅,殿下如何不是大明正统?”
扶纲初听这等荒谬言论时,还以为太子又在找理由整肃朝堂呢。
等看到同样茫然的李定国邓士廉几人,发现太子已经在安排兵马准备奇袭两京后。
才知道太子不是以此党争揽权。
开什么玩笑啊!
不是要转战东南会师郑延平吗?
怎么就开始筹备收复两京了。
不知道还以为朱慈煊不是收复滇西滇南,而是收复了整个天下西部南部。
扶纲只觉心力交瘁,永历帝虽然胆小怕事,听信奸佞,但好歹还依据实际情形宣诏行事。
太子殿下,神武帝,何止不按套路,简直是荒诞不经。
矜功自伐的已经罔顾现实。
扶纲视线扫过欲言又止的李定国,和神情麻木的邓士廉任国玺。
后两人已经习惯太子的任意妄为了。
能劝,早在阿瓦城就劝住太子万金之躯不要亲临前线了。
别说奇袭两京,在代清脸上称帝继位,朱慈煊就是说要一把火把女真人的祖庭烧毁。
他们两人也闭上嘴巴,听令行事。
朱慈煊端坐椅子上,缓缓道:“扶阁老,此前我们不是说过吗?”
“孤称帝继位,夔东的十三家和沿海的郑延平不定会以为永历朝发生变故,而不认孤这个皇帝。”
“若孤在两京继承大统,莫说十三家和郑延平,天下谁能不尊孤为皇序正统。”
“天下人皆以为两年前父皇败亡夷荒,大明已经彻底亡国。”
“孤正是要踩在东虏人的脸上,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大明没有亡。”
“大明第二十帝,带着大明重新回来了。”
“以此重新振兴中土各方已经平息的抗清义举,鼓舞那些仍旧心怀大明的忠贞志士。”
扶纲有些无力道:“殿下,虽然天下抗清义事都暂时停息。”
“但只要殿下和晋王出滇成功,覆灭清军主力,就能向天下人广而告之。”
“其实殿下收复云滇,大败吴三桂,蹶灭尚善这个伪清的爱新觉罗嫡系,就已经使得天下震动了。”
“老子言治国如烹小鲜,殿下欲要复国,振奋人心,何须急于一年半载。”
朱慈煊微微摇头:“还不够,对孤来说太慢了。”
“一年方才出滇,怕是收复西南和桂粤就要两载,等到饮马长江,恢复旧都,更是要三五载。”
“对孤的五年明光计划来说,远远不够。”
朱慈煊正色以对:“扶阁老,孤不是好大喜功。”
“实则转战东南,本就是要分散清军主力,减轻大明出滇的压力。”
“孤想了想,转战东南,吴三桂尚可喜难以突破,澜沧安南难以跨越。”
“不如直捣黄龙,奇袭两京,让清军回防京城和南都。”
“如此,不但晋王在云滇的压力骤减,孤收复东南也会轻松很多。”
扶纲听了后,稍稍松了口气。
太子殿下总算没有疯到打算径直收复两京。
奇袭两京,和太子奇袭昆明一样。
让前线的清军回援,创造明军正面突破的机会。
扶纲思索片刻,继续劝道:“殿下,奇袭两京,不也要横跨三五千里,有清军的重重阻隔吗?”
“还是着眼跟前,图求桂粤为好。”
“即便郑延平不配合殿下,殿下若遇顿挫,也能折返云滇和夷荒。”
大明朝野上下,根本没希冀郑延平会配合会师。
只在意自家地盘的海盗要真想配合,早就与李定国会师粤东,让永历朝廷收复小半壁江山了。
朱慈煊呵然一笑:“正是郑延平割据跋扈,孤要用两京继位的煌煌大势,压逼他归顺朝廷。”
要是郑延平这都不归顺配合,朱慈煊只有囚禁夺权了。
“扶阁老也说错了,孤不用走陆路,击溃拦路的清军。”
扶纲愣了一下:“殿下是说郑延平的东海,从沿海奇袭两京。”
扶纲陷入沉思。
走海路确实是个好方法。
只要郑延平和张煌言配合,至少南都无甚大碍。
就算京城南都都是巨城。
东虏入关前,几番绕过关宁锦防线,袭扰京畿,也没攻破京城。
郑延平兴兵二十万也没收复南都。
但太子联合郑延平张煌言,在南都外的祖陵祭祀一二,宣布继统。
太子的威望将直追崇祯先帝。
朱慈煊颔首道:“没错,陆路难行,孤要走海路,于两京继位。”
扶纲依然犹疑:“可是殿下深入敌境,臣怕遭遇数以十万计的清军围堵。”
朱慈煊失笑道:“就算浙东沿海数省有十万清军,但郑延平和张煌言的兵马又何逊多少。”
“更别说京城方面,伪清朝廷尽出精锐,让爱星阿领兵南下云滇,京城就算不是座空城,也差不了多少。”
“己巳之变,皇太极借道蒙古奇袭京城。”
“寇可往,孤亦可往。”
满洲女真入关后也不改,在盛京动不动就全军出动的习惯。
朱慈煊正是要给他们来一套反向入关。
尝一尝崇祯朝,大明被袭扰京畿的苦楚。
谁说【闪电归来】是个大后期技能。
代清禁海迁民,沿海就是大明的地盘。
季风台风海流,朱慈煊就算还没用过,也清楚在金色天命面前,只会助力大明的船队。
也就是两京沦陷才十六七年,大明还不能快如闪电。
否则朱慈煊直接一波带走十万清军。
第一首选肯定是京城。
政治意义万分重大,可以让大明代清攻守逆转。
更别说还有校长的【速通满城】。
最得劲的满城在哪?
纵然有代清京营,朱慈煊也能冲进紫禁城,坐上龙椅。
就算后面代清调集十余万大军围剿他。
朱慈煊也还有十张闪,足够逃到沿海,上船入海。
但除此外,京城继位就没其他了。
而南都攻打不下来,明孝陵继位也是意味非常,可以带着鲁王监国的部队重新扎根浙东。
还有江南的士人。
连水太凉的钱谦益都暗地里资助抗清志士,绝大多数文人肯定都还心怀故国。
收拢明末三大思想家一批文臣,不谈党争,朱慈煊的收获不下于三百万两黄金。
说到底,还是要看郑延平的态度。
眼见太子心意已决,扶纲愈发无力:“如此说殿下要随我们一起移迁至阿瓦城。”
“殿下再从暹罗坐船去往闽海了。”
扶纲也再劝不动了。
能说什么?
太子你奇袭昆明能成功,是因为云滇遍地旧臣遗民。
两京沦陷十六七年,地方和旧臣已经全是东虏人的形状了。
扶纲清楚自己继续劝言,太子又会拿出些歪理。
面对这个屡出荒诞行径想法的太子,扶纲有时候真想辞官隐退。
不变的和任国玺邓士廉一样麻木,早晚也会气急身亡。
朱慈煊点了点头:“孤正是如此打算,不过出发前先见一见从粤东来的使者吧。”
片刻后,两个留着辫子的使者进入议事堂。
两人虽都是从粤东而来。
但方向目的,并不一致。
常金印,自称常遇春后人,是想要大西南来加入朝廷抗清。
从粤入黔,碰巧进入黔西的水西土司,听闻大明重新从夷荒南蛮打回云滇。
就联络水西土司和大明旧臣,想要举事响应。
徽人汪自德,是郑延平的使者。
郑延平听说朱由榔和李定国败逃夷荒,令其走桂粤入洪沙,想要让永历帝航闽暂居。
只是等其抵达泰缅边境,朱慈煊已经回到云滇了。
在阿瓦城拜见过永历帝,就赶来大理府,碰巧和常金印一同抵达大理府。
再晚两天,刚好和去往暹罗的朱慈煊错过。
大明君臣就近原则,先和黔西来的常金印互通消息。
朱慈煊好奇道:“黔阳王皮熊?”
“他竟然还活着?”
朱慈煊可听过这个屑物,割据地方,鱼肉百姓,火并同僚。
阻止大西军出滇,吴三桂入黔时,又与其私下誓约。
好吧。
纯君子的地方藩将,抗清也活不到现在。
李定国和郑延平不也和皮熊相差不多。
常金印微微躬身:“是的,黔阳王在两年前听闻皇上的噩耗,便祝发出家为僧,隐居水西山中。”
“臣至水西时,黔阳王听闻殿下复滇,便开始召集旧部,准备兴兵起势。”
“反倒是水西土司头人安坤,仍旧首鼠两端,态度模棱两可。”
朱慈煊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水西被清军重重包围,敢起兵抗清才会奇怪。
朱慈煊与几位大臣商议了一下,一致觉得现在还不是皮熊起兵的时候。
等到清军主力撤离,再和李定国配合,夹击占据云滇出口的清军。
朱慈煊稍稍犹豫,开口询问到粤东的情况:
“郭之奇和连城璧现今如何?”
常金印闻言顿时落寞几分,长叹一口气后,拱手出声:
“回禀殿下,连将军在两年前王兴将军兵败殉国后,孤留粤东,满目无人,绝望下遁入山中,伪清大臣屡次招降都以死相拒。”
“而郭尚书联络桂粤抗清义师,在两广边区也沦陷后,遁走安南山林之中,如今不知生死。”
议事堂中,听闻粤东情况的大明君臣顿时陷入良久的沉默之中。
朱慈煊感觉喉咙堵着东西,嘶哑开口道:“扶阁老。”
“孤在阿瓦城,常言时不我待。”
“不能照任卿和邓卿所说的先安稳南蛮列国,再图云滇。”
“因为云滇的雷阁老龚尚书,还有你扶阁老等着大明。”
“如今依然是这四个字。”
“若不迅速平定东虏,何以报这些忠于大明的志士,何以告慰抗清而死的义士。”
一时惆怅的扶纲拱手以对,摇头无言。
这次他心中已有几分认同太子殿下的急躁行事了。
许久才收拾好情绪的朱慈煊转首看向郑延平的使者。
“延平郡王现在可是在收复夷州?”
汪自德短暂的愣神后,方才回道:
“殿下英明,国姓爷南都之败后,粮秣短缺,想以夷州为后方根本,再图攻复沿海。”
“小民来前,已经听说国姓爷正准备起兵向澎湖。”
朱慈煊摆了摆手:“这是孤从南洋的荷兰人那里知道的。”
“孤且问你,若我大明转战东南桂粤,郑延平能出兵策应否?”
汪自德再次怔住,犹豫片刻,谨慎开口:
“好叫殿下知道,国姓爷在南都一败后,损失惨重,麾下部将人心离散。”
“若非在金厦大败来犯的清军,或许……”
“或许闽海军队就会濒临溃散。”
“便是国姓爷转攻夷州,也是排除万难,方才成功起兵。”
“一年半载内,国姓爷怕是没有心力协助殿下收复粤东。”
看着太子面无表情,汪自德心中一凛:
“殿下,国姓爷让小民来劝圣驾行在航闽暂居,若是殿下和皇上能航闽。”
“定能振奋军心,只需再休养半载,就能出兵内陆。”
朱慈煊再次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孤正欲从暹罗航闽,你来为孤的向导吧。”
然而。
正当朱慈煊和大明朝堂南下阿瓦城时。
突然得到一个匪夷所思的消息。
(本章完)
大明文武们在风风火火的准备登基大典。
诏书祭文这些都好说,不少进士出身的大臣挥洒着自己的文采。
唯一麻烦的就是祭台和祭天礼服。
作为正经的大明皇帝,这些还是要好生筹措的。
谁会像绍武唐王那样监国三天,就抢着称帝继位,连文武百官和帝王朝服都是拿广府戏班的戏服来充数。
连带着永历帝的继位仪式都狼藉匆忙。
这一次文武们都打算好好搞一下,弥补永历帝仓促称帝遗憾之余,祛除前岁败亡中土的晦气。
仪仗卤簿,服饰冠冕,玉玺印信,都是往精细里打造的。
不少文武都觉得六月份太过仓促,挪至七八月份最好,甚至拖到九月份,等到天气转凉,他们可以避开洪沙瓦底的闷热,再南下。
但显然清军不会给他们宽裕的时间。
几番争论下,太子继位的黄道吉日敲定在玉皇大帝称帝的六月初七。
然而,太子突然说不继位了。
要去两都称帝继位。
从上至下的文武群臣如遭五雷轰顶。
他们是知道太子殿下在洪沙瓦底有一场重病,以致失魂,时不时要发癔症。
一些嫌弃朱慈煊囚父夺权的道德君子,还以此为借口,宽慰自己。
都是太子失魂无知,才行了这等离经叛道之事。
过程虽然大逆不道,结果算是好的。
但群臣们万万想不到太子竟然疯到这般地步。
匆匆召开的内阁会议上,首辅扶纲手足无措:“殿下,何需去两都继位啊?”
“两都沦陷后,襄皇帝和皇上都是就近择都,承续大统的。”
“即便远在华夏边隅,殿下如何不是大明正统?”
扶纲初听这等荒谬言论时,还以为太子又在找理由整肃朝堂呢。
等看到同样茫然的李定国邓士廉几人,发现太子已经在安排兵马准备奇袭两京后。
才知道太子不是以此党争揽权。
开什么玩笑啊!
不是要转战东南会师郑延平吗?
怎么就开始筹备收复两京了。
不知道还以为朱慈煊不是收复滇西滇南,而是收复了整个天下西部南部。
扶纲只觉心力交瘁,永历帝虽然胆小怕事,听信奸佞,但好歹还依据实际情形宣诏行事。
太子殿下,神武帝,何止不按套路,简直是荒诞不经。
矜功自伐的已经罔顾现实。
扶纲视线扫过欲言又止的李定国,和神情麻木的邓士廉任国玺。
后两人已经习惯太子的任意妄为了。
能劝,早在阿瓦城就劝住太子万金之躯不要亲临前线了。
别说奇袭两京,在代清脸上称帝继位,朱慈煊就是说要一把火把女真人的祖庭烧毁。
他们两人也闭上嘴巴,听令行事。
朱慈煊端坐椅子上,缓缓道:“扶阁老,此前我们不是说过吗?”
“孤称帝继位,夔东的十三家和沿海的郑延平不定会以为永历朝发生变故,而不认孤这个皇帝。”
“若孤在两京继承大统,莫说十三家和郑延平,天下谁能不尊孤为皇序正统。”
“天下人皆以为两年前父皇败亡夷荒,大明已经彻底亡国。”
“孤正是要踩在东虏人的脸上,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大明没有亡。”
“大明第二十帝,带着大明重新回来了。”
“以此重新振兴中土各方已经平息的抗清义举,鼓舞那些仍旧心怀大明的忠贞志士。”
扶纲有些无力道:“殿下,虽然天下抗清义事都暂时停息。”
“但只要殿下和晋王出滇成功,覆灭清军主力,就能向天下人广而告之。”
“其实殿下收复云滇,大败吴三桂,蹶灭尚善这个伪清的爱新觉罗嫡系,就已经使得天下震动了。”
“老子言治国如烹小鲜,殿下欲要复国,振奋人心,何须急于一年半载。”
朱慈煊微微摇头:“还不够,对孤来说太慢了。”
“一年方才出滇,怕是收复西南和桂粤就要两载,等到饮马长江,恢复旧都,更是要三五载。”
“对孤的五年明光计划来说,远远不够。”
朱慈煊正色以对:“扶阁老,孤不是好大喜功。”
“实则转战东南,本就是要分散清军主力,减轻大明出滇的压力。”
“孤想了想,转战东南,吴三桂尚可喜难以突破,澜沧安南难以跨越。”
“不如直捣黄龙,奇袭两京,让清军回防京城和南都。”
“如此,不但晋王在云滇的压力骤减,孤收复东南也会轻松很多。”
扶纲听了后,稍稍松了口气。
太子殿下总算没有疯到打算径直收复两京。
奇袭两京,和太子奇袭昆明一样。
让前线的清军回援,创造明军正面突破的机会。
扶纲思索片刻,继续劝道:“殿下,奇袭两京,不也要横跨三五千里,有清军的重重阻隔吗?”
“还是着眼跟前,图求桂粤为好。”
“即便郑延平不配合殿下,殿下若遇顿挫,也能折返云滇和夷荒。”
大明朝野上下,根本没希冀郑延平会配合会师。
只在意自家地盘的海盗要真想配合,早就与李定国会师粤东,让永历朝廷收复小半壁江山了。
朱慈煊呵然一笑:“正是郑延平割据跋扈,孤要用两京继位的煌煌大势,压逼他归顺朝廷。”
要是郑延平这都不归顺配合,朱慈煊只有囚禁夺权了。
“扶阁老也说错了,孤不用走陆路,击溃拦路的清军。”
扶纲愣了一下:“殿下是说郑延平的东海,从沿海奇袭两京。”
扶纲陷入沉思。
走海路确实是个好方法。
只要郑延平和张煌言配合,至少南都无甚大碍。
就算京城南都都是巨城。
东虏入关前,几番绕过关宁锦防线,袭扰京畿,也没攻破京城。
郑延平兴兵二十万也没收复南都。
但太子联合郑延平张煌言,在南都外的祖陵祭祀一二,宣布继统。
太子的威望将直追崇祯先帝。
朱慈煊颔首道:“没错,陆路难行,孤要走海路,于两京继位。”
扶纲依然犹疑:“可是殿下深入敌境,臣怕遭遇数以十万计的清军围堵。”
朱慈煊失笑道:“就算浙东沿海数省有十万清军,但郑延平和张煌言的兵马又何逊多少。”
“更别说京城方面,伪清朝廷尽出精锐,让爱星阿领兵南下云滇,京城就算不是座空城,也差不了多少。”
“己巳之变,皇太极借道蒙古奇袭京城。”
“寇可往,孤亦可往。”
满洲女真入关后也不改,在盛京动不动就全军出动的习惯。
朱慈煊正是要给他们来一套反向入关。
尝一尝崇祯朝,大明被袭扰京畿的苦楚。
谁说【闪电归来】是个大后期技能。
代清禁海迁民,沿海就是大明的地盘。
季风台风海流,朱慈煊就算还没用过,也清楚在金色天命面前,只会助力大明的船队。
也就是两京沦陷才十六七年,大明还不能快如闪电。
否则朱慈煊直接一波带走十万清军。
第一首选肯定是京城。
政治意义万分重大,可以让大明代清攻守逆转。
更别说还有校长的【速通满城】。
最得劲的满城在哪?
纵然有代清京营,朱慈煊也能冲进紫禁城,坐上龙椅。
就算后面代清调集十余万大军围剿他。
朱慈煊也还有十张闪,足够逃到沿海,上船入海。
但除此外,京城继位就没其他了。
而南都攻打不下来,明孝陵继位也是意味非常,可以带着鲁王监国的部队重新扎根浙东。
还有江南的士人。
连水太凉的钱谦益都暗地里资助抗清志士,绝大多数文人肯定都还心怀故国。
收拢明末三大思想家一批文臣,不谈党争,朱慈煊的收获不下于三百万两黄金。
说到底,还是要看郑延平的态度。
眼见太子心意已决,扶纲愈发无力:“如此说殿下要随我们一起移迁至阿瓦城。”
“殿下再从暹罗坐船去往闽海了。”
扶纲也再劝不动了。
能说什么?
太子你奇袭昆明能成功,是因为云滇遍地旧臣遗民。
两京沦陷十六七年,地方和旧臣已经全是东虏人的形状了。
扶纲清楚自己继续劝言,太子又会拿出些歪理。
面对这个屡出荒诞行径想法的太子,扶纲有时候真想辞官隐退。
不变的和任国玺邓士廉一样麻木,早晚也会气急身亡。
朱慈煊点了点头:“孤正是如此打算,不过出发前先见一见从粤东来的使者吧。”
片刻后,两个留着辫子的使者进入议事堂。
两人虽都是从粤东而来。
但方向目的,并不一致。
常金印,自称常遇春后人,是想要大西南来加入朝廷抗清。
从粤入黔,碰巧进入黔西的水西土司,听闻大明重新从夷荒南蛮打回云滇。
就联络水西土司和大明旧臣,想要举事响应。
徽人汪自德,是郑延平的使者。
郑延平听说朱由榔和李定国败逃夷荒,令其走桂粤入洪沙,想要让永历帝航闽暂居。
只是等其抵达泰缅边境,朱慈煊已经回到云滇了。
在阿瓦城拜见过永历帝,就赶来大理府,碰巧和常金印一同抵达大理府。
再晚两天,刚好和去往暹罗的朱慈煊错过。
大明君臣就近原则,先和黔西来的常金印互通消息。
朱慈煊好奇道:“黔阳王皮熊?”
“他竟然还活着?”
朱慈煊可听过这个屑物,割据地方,鱼肉百姓,火并同僚。
阻止大西军出滇,吴三桂入黔时,又与其私下誓约。
好吧。
纯君子的地方藩将,抗清也活不到现在。
李定国和郑延平不也和皮熊相差不多。
常金印微微躬身:“是的,黔阳王在两年前听闻皇上的噩耗,便祝发出家为僧,隐居水西山中。”
“臣至水西时,黔阳王听闻殿下复滇,便开始召集旧部,准备兴兵起势。”
“反倒是水西土司头人安坤,仍旧首鼠两端,态度模棱两可。”
朱慈煊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水西被清军重重包围,敢起兵抗清才会奇怪。
朱慈煊与几位大臣商议了一下,一致觉得现在还不是皮熊起兵的时候。
等到清军主力撤离,再和李定国配合,夹击占据云滇出口的清军。
朱慈煊稍稍犹豫,开口询问到粤东的情况:
“郭之奇和连城璧现今如何?”
常金印闻言顿时落寞几分,长叹一口气后,拱手出声:
“回禀殿下,连将军在两年前王兴将军兵败殉国后,孤留粤东,满目无人,绝望下遁入山中,伪清大臣屡次招降都以死相拒。”
“而郭尚书联络桂粤抗清义师,在两广边区也沦陷后,遁走安南山林之中,如今不知生死。”
议事堂中,听闻粤东情况的大明君臣顿时陷入良久的沉默之中。
朱慈煊感觉喉咙堵着东西,嘶哑开口道:“扶阁老。”
“孤在阿瓦城,常言时不我待。”
“不能照任卿和邓卿所说的先安稳南蛮列国,再图云滇。”
“因为云滇的雷阁老龚尚书,还有你扶阁老等着大明。”
“如今依然是这四个字。”
“若不迅速平定东虏,何以报这些忠于大明的志士,何以告慰抗清而死的义士。”
一时惆怅的扶纲拱手以对,摇头无言。
这次他心中已有几分认同太子殿下的急躁行事了。
许久才收拾好情绪的朱慈煊转首看向郑延平的使者。
“延平郡王现在可是在收复夷州?”
汪自德短暂的愣神后,方才回道:
“殿下英明,国姓爷南都之败后,粮秣短缺,想以夷州为后方根本,再图攻复沿海。”
“小民来前,已经听说国姓爷正准备起兵向澎湖。”
朱慈煊摆了摆手:“这是孤从南洋的荷兰人那里知道的。”
“孤且问你,若我大明转战东南桂粤,郑延平能出兵策应否?”
汪自德再次怔住,犹豫片刻,谨慎开口:
“好叫殿下知道,国姓爷在南都一败后,损失惨重,麾下部将人心离散。”
“若非在金厦大败来犯的清军,或许……”
“或许闽海军队就会濒临溃散。”
“便是国姓爷转攻夷州,也是排除万难,方才成功起兵。”
“一年半载内,国姓爷怕是没有心力协助殿下收复粤东。”
看着太子面无表情,汪自德心中一凛:
“殿下,国姓爷让小民来劝圣驾行在航闽暂居,若是殿下和皇上能航闽。”
“定能振奋军心,只需再休养半载,就能出兵内陆。”
朱慈煊再次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孤正欲从暹罗航闽,你来为孤的向导吧。”
然而。
正当朱慈煊和大明朝堂南下阿瓦城时。
突然得到一个匪夷所思的消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