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不是,皇帝这么猛的吗?官绅一体纳粮都敢碰?
“上位,我大明地方税务问题很大。
这次出现这样大的问题,除了我大明立国时间太短,有着诸多大事要做,无暇他顾。
以及官场之上,元朝留下的坏习气太重,诸多官员故意因循旧例,欺上瞒下,贪赃枉法之外,还有其余方面的缘故。”
努力让自己心绪平静下来的刘伯温,望着皇帝又一次开了口,谈及正事。
朱元璋也同样收敛了心思,点点头,示意刘伯温继续。
态度显得很郑重,给予刘伯温足够的尊重。
刘伯温留意到了上位的这些细微的变化,心里很是受用。
“臣觉得,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税收转运制度不太合理。
各地税征收上来之后,先让各个地方,把这些税,分给地方的各个衙门,以及其余各处需要用到钱粮的地方。
而后再把剩余的运往京师。
这办法好是好,在很多事情上,都显得方便省事。
钱粮这些,不用运来运去的,也能省下很多民力。
但同样,弊端也一样不少。
比如,这种坐收坐支的办法,容易导致各个地方账目混乱。
再加上别有用心之人,在暗地里故意捣乱,很容易让他们钻空子。
趁机侵蚀大量钱粮。
钱粮如何使用,各地官府也很有话语权。
如此一来,应对突发事情时,倒是比较好,但应迅速。
可也让地方官府手中的权力过大。
除了容易滋生贪腐外,也容易不听朝廷的话……”
刘伯温斟酌着言辞,说着这件他早就有所考虑,想要给皇帝说,却又一直没有说的事。
之所以一直没有说,是因为坐收坐支,这一套税收转运制度,是皇帝非常认可的的做法。
觉得这样方便省事。
上位从最底层一步步的走上来,是绝对的强者。
一路行来,可谓是披荆斩棘。
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人,往往信念坚定,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但这样的性格,也同样会有一些,不太好的影响。
比如,一旦认准的事情,很难更改,容易刚愎自用。
刘伯温知道,他把这些说与上位,上位也不会听。
再加上上位本身,对待自己的态度,就显得复杂,自己处境不好。
要是在这等情况下,把这些说与上位听,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处境更加艰难。
这等事情说与皇帝,等于是唱皇帝的反调。
不仅上位会对自己不满,地方上的大量官员,也一样会对自己怀恨在心。
因为一旦停止坐收坐支这套转运制度,不知道会断了多少人的财路。
断人财路,等于杀人父母。
一旦这样做了,自己那真的是两头不落好。
他原本是准备自己死后,留下遗书,让自己儿子在新皇登基后,呈送给新皇的。
但刘伯温又改变了主意。
这些话,刘伯温最终还是在此时说了出来。
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如今上位借助空印案,将各地管税收的,给狠狠的犁了一遍。
清洗了大量元朝遗留的虫豸。
将众多获取利益的人给清理掉了,极大的震慑了宵小之心。
这个时候,趁机动税收转运制度,是最好,也是最容易完成的。
不然等上个三五年再做这事,让新补充的这些税务官们,熟悉了这一套,和地方的那些人之间,利益牵扯越来越多。
再想要做这些,又不知道得横生多少波折。
多费多少的力气。
另外一方面,则是他明显感觉到了上位的改变,尤其是对待自己态度上的改变。
君臣之间,那种越来越深的无形隔阂已经消失,上位和之前相比,也更加能听下去人劝了。
而且,通过这次的空印案,上位想来也能比较深刻的认识到,坐收坐支这一套的巨大危害。
若不是这套税收转运制度,事实上让地方上的官府,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财权。
李善长想要号令天下官府,和上位对抗,是没有那样容易的。
说完这些话,刘伯温的身子坐的更加直了,屁股也不自觉的从坐椅子的一半,变成了三分之一。
心也随之悬起。
虽然他知道,依照上位对待自己态度上的变化,以及在处理不少事情上的变化,自己在此时说起这些,应该不会被上位处罚。
上位同意改变这些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但凭借上位的脾气,以及上位以往对待坐收坐支的态度,会因此而触上位霉头,让上位再次对自己心生不满,也还是很有可能的。
真的说起来,用来谋身这些不说最好,不会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但刘伯温还是选择在此时说了出来。
他是真的不想错过这次的大好机会。
也是真的想要大明变得更好。
更没有忘记,上位当日对自己说过的话,没有忘记上位交给自己的,找出大明共同理想的重任。
那么在这等时刻里,又怎么能一直计较个人得失,对这等让大明变得更好的机会视而不见?
要真的这样做了,他心里真过不去这个坎。
有些事,终究是需要有人去干的。
与其想着让别人上,让别人拼命,不如去想一想,为什么不能是自己呢?
“刘先生,你说的很对,坐收坐支这一套确实不行。
咱的想法是好的,可它娘的贪官污吏太多了。
很多人没有机会,都要努力的找出机会,猛猛的往自己腰包里塞钱。
坐收坐支这套,方便是方便,可它娘的也方便那些狗东西们捞钱。
这些,必须要改!”
刘伯温的声音刚刚落下,朱元璋的回答就来了,带着斩钉截铁般的坚定。
他能看出刘伯温在说这话时,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要是上辈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就算是认同刘伯温的这些提议,也肯定会趁机多让刘伯温多提心吊胆一会儿。
但这辈子,他不会如此做了。
明知说出来这样的话,可能恶了自己,为了家国利益,却还是当面说与了自己。
这样的人,是值得信任,且要想办法安他的心,让他赶紧放下心来。
刘伯温说的这些,切中时弊,也正是自己所想要做的。
上辈子自己对于经济这些认识不足,涉及到经济时的,往往会犯迷糊。
坐收坐支这一套,就是其中的典型。
而今重新来过,自然需要将之给解决了。
刘伯温闻言,那提起的心,一下子放回到了肚子里。
上位,是真的不同了!
“臣觉得,改坐收坐支为税粮统一征收转运至太仓。
而后再根据各个地方的需求,由朝廷进行调拨比较合适。”
刘伯温说起了解决的办法。
在这上面,宋朝是有例子在的。
说起宋朝,可以各种骂,说他太怂,说他断了脊梁,骂他丧师辱国,丢人丢到了姥姥家。
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宋朝收税的能力是真强。
但凡大明能有宋朝五成收税的功力,到了后面,也不至于会穷困到那等地步。
很多事情,或许就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可以。”
刘伯温道:“臣明日就上个奏章,详细言说此事。”
朱元璋摇了摇头:“不用上奏章了,咱这里直接颁布,往下推行就可以了。”
别看现在,自己已经狠狠的对地方税收系统砍了一刀,但这等事一旦去做,依旧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活,
刘伯温上奏章言说此事,就是准备担下这诸多的骂名。
让这些都冲着他去。
不过朱元璋却不打算这样做。
身为皇帝,一个国家的主导者,很多事情该自己上的时候,就要亲自操刀子上。
该承担起的责任,就要去承担。
该为臣子撑腰时就要撑腰。
不能为了名声,为了所谓的不伤圣德,遇到事了就把脑袋缩回去,让敢于做事的臣子,来到前面一边做事,一边承受巨大压力。
这等事,朱元璋是不屑于去做的。
想要凝聚人心,想要汇集一大批的敢做事,能做事的人。
身为皇帝,身为带头人,该扛事的时候,就要去扛事。
努力的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做事环境。
如此才能更好的汇集里起力量来办大事。
这里面,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崇祯。
这个子孙想要做事,想要挽救大明的心是好的。
可能力不足,做的很多事都是错的,也是真的。
其余不说,单这个不粘锅的属性,就足够让人无法言说了。
崇祯朝一开始也还是有能做事,敢做事的官员的。
但很可惜,在崇祯朝,越是这样的官员,死的就越快。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很多本该皇帝来担的责任,崇祯为了所谓的名声,不敢,也不愿去担。
出了事,就拿那些敢做事的臣子开刀。
如此,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眼见得那些敢做事的人下场这么惨,一些原本还想为国做事的,也会顺理成章的闭嘴,缩头。
跟着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一起随波逐流。
崇祯但凡能抗点事,勇于担当丢掉京师的骂名。
也不至于在李自成兵马都要打过来了,京师里的众多官员,却无一人提议放弃京师南迁。
不说放弃京师南迁了,连提议安排太子从京师离开,前去南面的都没有。
以至于李自成的兵马来到之后,连皇帝带太子,一股脑全都没了。
要是能提前让朱慈烺这个太子到南面去,京师被破后,局面也不会混乱到那种程度。
南明的那些小朝廷,或许不会有那样多,令人吐血的操作……
这些事不能想,一想就容易让人火大。
“上位,这事是臣来见上位言说的,拿那理当的由臣来上奏章。”
刘伯温明白皇帝的好意,但他也有自己的坚持。
“还是算了,刘先生只管安心做事就行,这些风风雨雨让咱来就行。
咱别的能力或许不成,但抗风浪的能力还是有的。
刘先生身子单薄,好好将养身子,多为咱大明出几年力气才是最重要的。
空印案发,刘先生闭门不出,就已经令的无数人,对刘先生冷言冷语了。
这要是再把这奏章一上,怕不是很多人,都要往刘先生家大门上泼粪了。
这等事,还是让咱来吧,”
朱元璋笑着说道,直接把话给挑明了。
为众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刘伯温既然想要为国做事,做实事,做好事,那他这个皇帝,就该对其进行遮护。
刘伯温的面容不再平静,眼窝都有些发热。
什么是圣主明君?这就是圣主明君!
这种感觉是真好。
这样的上位,谁又不想为其做事,乃至于是卖命呢?
以往,觉得自己最多不过三两年好活,且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什么好可惜好留恋的刘伯温,此时忽然的就不想死了,想要活他个五年,十年,二十年!
他觉得,到了那个时候,大明肯定会大变样。
他很想看看那个时候的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会不会出现洪武盛世!
这大明的建立,有自己的一份努力,洪武盛世里要是也能有自己的一道身影,想来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刘先生,咱这里想要在今后,改一下税法……”
刘伯温今日不来见自己,最近几日,朱元璋也是准备把刘伯温找来,就一些事情商议一下的。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这句话套用在治理天下上,倒也能勉强说的过去。
如今的大明,已经过了打天下的阶段。
如今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乱糟糟的天下,想方设法的给治理好。
用强力手段,来扫除虫豸,把那些不信邪的杀个人头滚滚,这是必须的。
但却不是唯一的手段。
杀过之后,紧跟着需要有相应的手段,来进行治理天下。
用更好,更合理的制度,来取代原来不合理的制度。
这才是正确的办法。
不然只是一味的杀,制度上面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只能管一时。
用不了多久,就会故态复萌。
甚至于这个时候压制的有多狠,今后开始反弹时就有多厉害。
如今,朱元璋做的就是杀人之后的制度建设。
正在那里满心感动,并期望自己能活一个大年纪,今后好好看一看大明盛世的刘伯温,闻听皇帝说出来的这话,顿时一个激灵。
心中的那些美好感受与期望,瞬间就消失了一个无影无影无踪。
一时间,竟有种汗毛都要竖起来的感觉。
无它,实在是上位涉及到财政税收等相关的事情时,往往会弄出一些惊人之举。
“上位,三十税一已经够低了,真不能再低了!”
在说这话时,刘伯温的心肝都在颤。
上位出身寒微,成为了皇帝后也没有忘记百姓。
当初制定正税时,力排众议,坚持制定了个三十税一。
这税率是真够低的了。
就这皇帝隔三岔五,还不是给这里免税一年,就是给那里免税两年。
上位如此做的本意自然是好的,目的是想要少收税,给众多百姓们手里多留一些。
坚决不像元朝那样盘剥,搜刮百姓。
可这税,并不是说越低越好。
太低了一样会出现各种问题。
三十税一真的已经够低了,只能满足朝廷的各项正常开支,要是再低,朝廷的运转只怕都要出问题了!
朱元璋都被刘伯温这像是突然间,被踩了尾巴的猫的反应给惊到了。
愣了一下后,才反应过来,刘伯温为何会是这般大的反应。
这锅在自己身上。
想想自己之前的种种作为,朱元璋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好在是连着当了几年和尚,要过几年饭的人,当年练就的厚脸皮还在,基本功极其扎实。
所以别人也看不出来。
“不是减税,是加税。”
朱元璋这话一出口,刘伯温紧绷神经放松了下来。
原来不是又要减税,是要加税。
自己是白担心了!
这感情好!
早该对税收进行调整了。
朱元璋留意到刘伯温的这些变化,想想自己之前的种种过于理想化的作为,越发觉得自己以往在财政上过于天真了。
税收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国家获取的税收,需要在一个合理的空间,太低或者是太高都不好。
太低的话,朝廷手中没有钱,影响正常运转。
导致朝廷无法完成,诸多朝廷的职能。
比如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救灾赈济……继而引发更大的灾难。
不说这些宏观角度,单说和纳税密切相关的百姓们,正税过低,他们一样会直接承受痛苦和损失。
朝廷和各地官府,需要的钱是有个最低额度的。
不是说你把税定的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正税过低,那么地方上就会出现各种苛捐杂税。
苛捐杂税的名目可就太多了,也很混乱,各地官府收起来那是一点都不手软。
毕竟苛捐杂税这些,基本收了之后,都被他们自己用了。
等于说,正税制定的低,并不代表着百姓们的负担就变低了。
甚至还会因此而变重。
历来盘剥百姓,最令百姓痛苦不堪的并不是正税,而是各种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
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不合理,那朱元璋自然是要想办法,对其进行调整。
提高正税,减少或者是彻底取消各种苛捐杂税。
让税收变得合理,符合大明的实际情况。
如今大明才开国,正是打基础,制定各种合理政策的好时机。
开国时定下的各种政策,很多是会流传下去的,影响深远。
哪怕很多在后面会根据现实情况,出现各种应有的改变。
但根子却不是那般好改变的。
所以,重来一次,朱元璋要尽自己的能力,把这些给做好。
“咱准备提高正税,取消地方的诸多苛捐杂税。”
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出了他的打算。
刘伯温脑子开始飞速运转,思索皇帝所说的这话。
片刻后开了口:“上位这个决定很英明。
若能弄出一个合理的额度,处处落到实处,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底下的众多百姓,都有很多好处。
不过,在真的开始实行时,需要多方留意。
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在提高了正税,取消了各地的苛捐杂税后,那些人接着巧立名目,继续收苛捐杂税。”
朱元璋点了点头,认同了刘伯温的这个说法。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提高正税,免除苛捐杂税这些都不算太难做。
只要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正税税率,今后施行时,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者减少,或者先按照标准税率进行征收,后面开始多退少补,基本上都能有个差不多。
最难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切实的落实下去。
并杜绝加征了正税后,地方上换个名目,接着收取苛捐杂税。
这个要是不能解决,那乐子可就太大了。
百姓的负担不仅不能减轻,反而还会因此加重,将会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关系到百姓们的钱袋子,以及肚子的事,需要慎之又慎。
很多事,自己这里不过是随口一句话罢了,可落到众多百姓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能把人压得粉身碎骨的那种。
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不能再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件事刘先生回去没事了,多多考虑一番,争取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征收标准出来。
各项事情,都尽可能思虑完善了,咱们这里再找个地方实行。
一开始,先在一府之地试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宝贵经验。
等到各方面都没什么大问题后,再开始向全国铺开。”
试点是个好办法,朱元璋自然会将之拿来用。
这都是后人的宝贵智慧。
这诸多的宝贵智慧,才是他在现代十五年最大的收获。
刘伯温眼前一亮,迅速的开始思索起来,越是思索,眼睛越亮。
只是简单一句话,却让他回味无穷,宛若醍醐灌顶。
“上位这办法好!大善!”
他猛的在腿上一拍,出声称赞,和平日里儒雅的样子,有着强烈反差。
“不过上位,这些还不能太着急。
提高正税,取消杂税有一个前提,需得清账田亩,清理隐户。
需得知道我大明有多少人,每个人有多少地,地是好地,还是贫瘠之地。
各地主要种植些什么,产出又有多少。
理一理账,把家底摸清楚了才好做这些。”
片刻之后,冷静下来的刘伯温望着朱元璋给出了他的建议。
治大国如烹小鲜,有些事适合烈火猛烧,可有些事,只能小火慢炖。
这里面的度,以及做事情的先后顺序需要掌握好。
不然很容易出大问题。
众多的百姓是最脆弱的,稍不留意,就会让无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点头,刘伯温说是老成持重之言。
清丈田亩这事,势在必行。
接下来就接着破格招收大量学子入国子学读书,主攻算术,培养大批有专业知识的学子。
为今后清账田亩做准备。
如今国子学内的这些学子,其实就是他为清丈田亩所准备的。
不过要先用在税务上了。
好在有了算术启蒙,培养一些能计算田亩面积的学子,不算什么太难的事。
见到上位心中有了计较,刘伯温便要起身告辞,今日他来见上位所想要问的事,都已经有了着落,可谓是收获了足够的意外惊喜。
却不妨朱元璋又对他说出了惊人之语。
“刘先生对官绅一体纳粮怎么看?”
刘伯温:???!!!
(本章完)
“上位,我大明地方税务问题很大。
这次出现这样大的问题,除了我大明立国时间太短,有着诸多大事要做,无暇他顾。
以及官场之上,元朝留下的坏习气太重,诸多官员故意因循旧例,欺上瞒下,贪赃枉法之外,还有其余方面的缘故。”
努力让自己心绪平静下来的刘伯温,望着皇帝又一次开了口,谈及正事。
朱元璋也同样收敛了心思,点点头,示意刘伯温继续。
态度显得很郑重,给予刘伯温足够的尊重。
刘伯温留意到了上位的这些细微的变化,心里很是受用。
“臣觉得,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税收转运制度不太合理。
各地税征收上来之后,先让各个地方,把这些税,分给地方的各个衙门,以及其余各处需要用到钱粮的地方。
而后再把剩余的运往京师。
这办法好是好,在很多事情上,都显得方便省事。
钱粮这些,不用运来运去的,也能省下很多民力。
但同样,弊端也一样不少。
比如,这种坐收坐支的办法,容易导致各个地方账目混乱。
再加上别有用心之人,在暗地里故意捣乱,很容易让他们钻空子。
趁机侵蚀大量钱粮。
钱粮如何使用,各地官府也很有话语权。
如此一来,应对突发事情时,倒是比较好,但应迅速。
可也让地方官府手中的权力过大。
除了容易滋生贪腐外,也容易不听朝廷的话……”
刘伯温斟酌着言辞,说着这件他早就有所考虑,想要给皇帝说,却又一直没有说的事。
之所以一直没有说,是因为坐收坐支,这一套税收转运制度,是皇帝非常认可的的做法。
觉得这样方便省事。
上位从最底层一步步的走上来,是绝对的强者。
一路行来,可谓是披荆斩棘。
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人,往往信念坚定,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但这样的性格,也同样会有一些,不太好的影响。
比如,一旦认准的事情,很难更改,容易刚愎自用。
刘伯温知道,他把这些说与上位,上位也不会听。
再加上上位本身,对待自己的态度,就显得复杂,自己处境不好。
要是在这等情况下,把这些说与上位听,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处境更加艰难。
这等事情说与皇帝,等于是唱皇帝的反调。
不仅上位会对自己不满,地方上的大量官员,也一样会对自己怀恨在心。
因为一旦停止坐收坐支这套转运制度,不知道会断了多少人的财路。
断人财路,等于杀人父母。
一旦这样做了,自己那真的是两头不落好。
他原本是准备自己死后,留下遗书,让自己儿子在新皇登基后,呈送给新皇的。
但刘伯温又改变了主意。
这些话,刘伯温最终还是在此时说了出来。
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如今上位借助空印案,将各地管税收的,给狠狠的犁了一遍。
清洗了大量元朝遗留的虫豸。
将众多获取利益的人给清理掉了,极大的震慑了宵小之心。
这个时候,趁机动税收转运制度,是最好,也是最容易完成的。
不然等上个三五年再做这事,让新补充的这些税务官们,熟悉了这一套,和地方的那些人之间,利益牵扯越来越多。
再想要做这些,又不知道得横生多少波折。
多费多少的力气。
另外一方面,则是他明显感觉到了上位的改变,尤其是对待自己态度上的改变。
君臣之间,那种越来越深的无形隔阂已经消失,上位和之前相比,也更加能听下去人劝了。
而且,通过这次的空印案,上位想来也能比较深刻的认识到,坐收坐支这一套的巨大危害。
若不是这套税收转运制度,事实上让地方上的官府,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财权。
李善长想要号令天下官府,和上位对抗,是没有那样容易的。
说完这些话,刘伯温的身子坐的更加直了,屁股也不自觉的从坐椅子的一半,变成了三分之一。
心也随之悬起。
虽然他知道,依照上位对待自己态度上的变化,以及在处理不少事情上的变化,自己在此时说起这些,应该不会被上位处罚。
上位同意改变这些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但凭借上位的脾气,以及上位以往对待坐收坐支的态度,会因此而触上位霉头,让上位再次对自己心生不满,也还是很有可能的。
真的说起来,用来谋身这些不说最好,不会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但刘伯温还是选择在此时说了出来。
他是真的不想错过这次的大好机会。
也是真的想要大明变得更好。
更没有忘记,上位当日对自己说过的话,没有忘记上位交给自己的,找出大明共同理想的重任。
那么在这等时刻里,又怎么能一直计较个人得失,对这等让大明变得更好的机会视而不见?
要真的这样做了,他心里真过不去这个坎。
有些事,终究是需要有人去干的。
与其想着让别人上,让别人拼命,不如去想一想,为什么不能是自己呢?
“刘先生,你说的很对,坐收坐支这一套确实不行。
咱的想法是好的,可它娘的贪官污吏太多了。
很多人没有机会,都要努力的找出机会,猛猛的往自己腰包里塞钱。
坐收坐支这套,方便是方便,可它娘的也方便那些狗东西们捞钱。
这些,必须要改!”
刘伯温的声音刚刚落下,朱元璋的回答就来了,带着斩钉截铁般的坚定。
他能看出刘伯温在说这话时,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要是上辈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就算是认同刘伯温的这些提议,也肯定会趁机多让刘伯温多提心吊胆一会儿。
但这辈子,他不会如此做了。
明知说出来这样的话,可能恶了自己,为了家国利益,却还是当面说与了自己。
这样的人,是值得信任,且要想办法安他的心,让他赶紧放下心来。
刘伯温说的这些,切中时弊,也正是自己所想要做的。
上辈子自己对于经济这些认识不足,涉及到经济时的,往往会犯迷糊。
坐收坐支这一套,就是其中的典型。
而今重新来过,自然需要将之给解决了。
刘伯温闻言,那提起的心,一下子放回到了肚子里。
上位,是真的不同了!
“臣觉得,改坐收坐支为税粮统一征收转运至太仓。
而后再根据各个地方的需求,由朝廷进行调拨比较合适。”
刘伯温说起了解决的办法。
在这上面,宋朝是有例子在的。
说起宋朝,可以各种骂,说他太怂,说他断了脊梁,骂他丧师辱国,丢人丢到了姥姥家。
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宋朝收税的能力是真强。
但凡大明能有宋朝五成收税的功力,到了后面,也不至于会穷困到那等地步。
很多事情,或许就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可以。”
刘伯温道:“臣明日就上个奏章,详细言说此事。”
朱元璋摇了摇头:“不用上奏章了,咱这里直接颁布,往下推行就可以了。”
别看现在,自己已经狠狠的对地方税收系统砍了一刀,但这等事一旦去做,依旧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活,
刘伯温上奏章言说此事,就是准备担下这诸多的骂名。
让这些都冲着他去。
不过朱元璋却不打算这样做。
身为皇帝,一个国家的主导者,很多事情该自己上的时候,就要亲自操刀子上。
该承担起的责任,就要去承担。
该为臣子撑腰时就要撑腰。
不能为了名声,为了所谓的不伤圣德,遇到事了就把脑袋缩回去,让敢于做事的臣子,来到前面一边做事,一边承受巨大压力。
这等事,朱元璋是不屑于去做的。
想要凝聚人心,想要汇集一大批的敢做事,能做事的人。
身为皇帝,身为带头人,该扛事的时候,就要去扛事。
努力的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做事环境。
如此才能更好的汇集里起力量来办大事。
这里面,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崇祯。
这个子孙想要做事,想要挽救大明的心是好的。
可能力不足,做的很多事都是错的,也是真的。
其余不说,单这个不粘锅的属性,就足够让人无法言说了。
崇祯朝一开始也还是有能做事,敢做事的官员的。
但很可惜,在崇祯朝,越是这样的官员,死的就越快。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很多本该皇帝来担的责任,崇祯为了所谓的名声,不敢,也不愿去担。
出了事,就拿那些敢做事的臣子开刀。
如此,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眼见得那些敢做事的人下场这么惨,一些原本还想为国做事的,也会顺理成章的闭嘴,缩头。
跟着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一起随波逐流。
崇祯但凡能抗点事,勇于担当丢掉京师的骂名。
也不至于在李自成兵马都要打过来了,京师里的众多官员,却无一人提议放弃京师南迁。
不说放弃京师南迁了,连提议安排太子从京师离开,前去南面的都没有。
以至于李自成的兵马来到之后,连皇帝带太子,一股脑全都没了。
要是能提前让朱慈烺这个太子到南面去,京师被破后,局面也不会混乱到那种程度。
南明的那些小朝廷,或许不会有那样多,令人吐血的操作……
这些事不能想,一想就容易让人火大。
“上位,这事是臣来见上位言说的,拿那理当的由臣来上奏章。”
刘伯温明白皇帝的好意,但他也有自己的坚持。
“还是算了,刘先生只管安心做事就行,这些风风雨雨让咱来就行。
咱别的能力或许不成,但抗风浪的能力还是有的。
刘先生身子单薄,好好将养身子,多为咱大明出几年力气才是最重要的。
空印案发,刘先生闭门不出,就已经令的无数人,对刘先生冷言冷语了。
这要是再把这奏章一上,怕不是很多人,都要往刘先生家大门上泼粪了。
这等事,还是让咱来吧,”
朱元璋笑着说道,直接把话给挑明了。
为众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刘伯温既然想要为国做事,做实事,做好事,那他这个皇帝,就该对其进行遮护。
刘伯温的面容不再平静,眼窝都有些发热。
什么是圣主明君?这就是圣主明君!
这种感觉是真好。
这样的上位,谁又不想为其做事,乃至于是卖命呢?
以往,觉得自己最多不过三两年好活,且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什么好可惜好留恋的刘伯温,此时忽然的就不想死了,想要活他个五年,十年,二十年!
他觉得,到了那个时候,大明肯定会大变样。
他很想看看那个时候的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会不会出现洪武盛世!
这大明的建立,有自己的一份努力,洪武盛世里要是也能有自己的一道身影,想来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刘先生,咱这里想要在今后,改一下税法……”
刘伯温今日不来见自己,最近几日,朱元璋也是准备把刘伯温找来,就一些事情商议一下的。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这句话套用在治理天下上,倒也能勉强说的过去。
如今的大明,已经过了打天下的阶段。
如今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乱糟糟的天下,想方设法的给治理好。
用强力手段,来扫除虫豸,把那些不信邪的杀个人头滚滚,这是必须的。
但却不是唯一的手段。
杀过之后,紧跟着需要有相应的手段,来进行治理天下。
用更好,更合理的制度,来取代原来不合理的制度。
这才是正确的办法。
不然只是一味的杀,制度上面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只能管一时。
用不了多久,就会故态复萌。
甚至于这个时候压制的有多狠,今后开始反弹时就有多厉害。
如今,朱元璋做的就是杀人之后的制度建设。
正在那里满心感动,并期望自己能活一个大年纪,今后好好看一看大明盛世的刘伯温,闻听皇帝说出来的这话,顿时一个激灵。
心中的那些美好感受与期望,瞬间就消失了一个无影无影无踪。
一时间,竟有种汗毛都要竖起来的感觉。
无它,实在是上位涉及到财政税收等相关的事情时,往往会弄出一些惊人之举。
“上位,三十税一已经够低了,真不能再低了!”
在说这话时,刘伯温的心肝都在颤。
上位出身寒微,成为了皇帝后也没有忘记百姓。
当初制定正税时,力排众议,坚持制定了个三十税一。
这税率是真够低的了。
就这皇帝隔三岔五,还不是给这里免税一年,就是给那里免税两年。
上位如此做的本意自然是好的,目的是想要少收税,给众多百姓们手里多留一些。
坚决不像元朝那样盘剥,搜刮百姓。
可这税,并不是说越低越好。
太低了一样会出现各种问题。
三十税一真的已经够低了,只能满足朝廷的各项正常开支,要是再低,朝廷的运转只怕都要出问题了!
朱元璋都被刘伯温这像是突然间,被踩了尾巴的猫的反应给惊到了。
愣了一下后,才反应过来,刘伯温为何会是这般大的反应。
这锅在自己身上。
想想自己之前的种种作为,朱元璋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好在是连着当了几年和尚,要过几年饭的人,当年练就的厚脸皮还在,基本功极其扎实。
所以别人也看不出来。
“不是减税,是加税。”
朱元璋这话一出口,刘伯温紧绷神经放松了下来。
原来不是又要减税,是要加税。
自己是白担心了!
这感情好!
早该对税收进行调整了。
朱元璋留意到刘伯温的这些变化,想想自己之前的种种过于理想化的作为,越发觉得自己以往在财政上过于天真了。
税收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国家获取的税收,需要在一个合理的空间,太低或者是太高都不好。
太低的话,朝廷手中没有钱,影响正常运转。
导致朝廷无法完成,诸多朝廷的职能。
比如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救灾赈济……继而引发更大的灾难。
不说这些宏观角度,单说和纳税密切相关的百姓们,正税过低,他们一样会直接承受痛苦和损失。
朝廷和各地官府,需要的钱是有个最低额度的。
不是说你把税定的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正税过低,那么地方上就会出现各种苛捐杂税。
苛捐杂税的名目可就太多了,也很混乱,各地官府收起来那是一点都不手软。
毕竟苛捐杂税这些,基本收了之后,都被他们自己用了。
等于说,正税制定的低,并不代表着百姓们的负担就变低了。
甚至还会因此而变重。
历来盘剥百姓,最令百姓痛苦不堪的并不是正税,而是各种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
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不合理,那朱元璋自然是要想办法,对其进行调整。
提高正税,减少或者是彻底取消各种苛捐杂税。
让税收变得合理,符合大明的实际情况。
如今大明才开国,正是打基础,制定各种合理政策的好时机。
开国时定下的各种政策,很多是会流传下去的,影响深远。
哪怕很多在后面会根据现实情况,出现各种应有的改变。
但根子却不是那般好改变的。
所以,重来一次,朱元璋要尽自己的能力,把这些给做好。
“咱准备提高正税,取消地方的诸多苛捐杂税。”
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出了他的打算。
刘伯温脑子开始飞速运转,思索皇帝所说的这话。
片刻后开了口:“上位这个决定很英明。
若能弄出一个合理的额度,处处落到实处,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底下的众多百姓,都有很多好处。
不过,在真的开始实行时,需要多方留意。
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在提高了正税,取消了各地的苛捐杂税后,那些人接着巧立名目,继续收苛捐杂税。”
朱元璋点了点头,认同了刘伯温的这个说法。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提高正税,免除苛捐杂税这些都不算太难做。
只要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正税税率,今后施行时,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者减少,或者先按照标准税率进行征收,后面开始多退少补,基本上都能有个差不多。
最难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切实的落实下去。
并杜绝加征了正税后,地方上换个名目,接着收取苛捐杂税。
这个要是不能解决,那乐子可就太大了。
百姓的负担不仅不能减轻,反而还会因此加重,将会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关系到百姓们的钱袋子,以及肚子的事,需要慎之又慎。
很多事,自己这里不过是随口一句话罢了,可落到众多百姓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能把人压得粉身碎骨的那种。
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不能再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件事刘先生回去没事了,多多考虑一番,争取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征收标准出来。
各项事情,都尽可能思虑完善了,咱们这里再找个地方实行。
一开始,先在一府之地试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宝贵经验。
等到各方面都没什么大问题后,再开始向全国铺开。”
试点是个好办法,朱元璋自然会将之拿来用。
这都是后人的宝贵智慧。
这诸多的宝贵智慧,才是他在现代十五年最大的收获。
刘伯温眼前一亮,迅速的开始思索起来,越是思索,眼睛越亮。
只是简单一句话,却让他回味无穷,宛若醍醐灌顶。
“上位这办法好!大善!”
他猛的在腿上一拍,出声称赞,和平日里儒雅的样子,有着强烈反差。
“不过上位,这些还不能太着急。
提高正税,取消杂税有一个前提,需得清账田亩,清理隐户。
需得知道我大明有多少人,每个人有多少地,地是好地,还是贫瘠之地。
各地主要种植些什么,产出又有多少。
理一理账,把家底摸清楚了才好做这些。”
片刻之后,冷静下来的刘伯温望着朱元璋给出了他的建议。
治大国如烹小鲜,有些事适合烈火猛烧,可有些事,只能小火慢炖。
这里面的度,以及做事情的先后顺序需要掌握好。
不然很容易出大问题。
众多的百姓是最脆弱的,稍不留意,就会让无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点头,刘伯温说是老成持重之言。
清丈田亩这事,势在必行。
接下来就接着破格招收大量学子入国子学读书,主攻算术,培养大批有专业知识的学子。
为今后清账田亩做准备。
如今国子学内的这些学子,其实就是他为清丈田亩所准备的。
不过要先用在税务上了。
好在有了算术启蒙,培养一些能计算田亩面积的学子,不算什么太难的事。
见到上位心中有了计较,刘伯温便要起身告辞,今日他来见上位所想要问的事,都已经有了着落,可谓是收获了足够的意外惊喜。
却不妨朱元璋又对他说出了惊人之语。
“刘先生对官绅一体纳粮怎么看?”
刘伯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