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时代的局限性【12】
话说胡人战法向来与汉地不同。
超强的机动性,导致草原上的胡骑早就习惯在快速运动中寻找战机。
若是第一次接触,汉将措不及防之下大多都会吃个闷亏。
幸好魏哲早就见惯了胡人的战法,见左翼万余乌桓仆从骑兵被牢牢挡住之后,他也没有纠结,当即以下令蹋顿等人来回驰射滋扰,遮护前锋的四千汉骑,因为在鲜卑人的阻击之下,阎柔、柳毅虽然破开了鲜卑防线,却深入的十分艰难。
与此同时,只见轲比能又派了三万骑绕后猛攻汉军后阵。
一时间,汉军彷如陷入了惊涛骇浪一般,腹背皆敌。
而见自己的大迂回战术得以实现,鲜卑狼骑下的轲比能终于得意的大笑起来。
“什么天将军?呵,不过如此!”
然而一直盯着轲比能的魏哲见状,反而不忧反喜。
“乌忠”
“在!”
“与尔五千骑阻击后敌一个时辰,可能做到?”
“必不让君侯失望!”
此刻乌忠脸上毫无畏色,唯有汹涌战意。
一句话,大不了一死而已,有何可惧!
说罢他便面色坚定的躬身领命,转身离去。
……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流逝狼旗下的轲比能渐渐眉头紧皱。
“嘶~如今汉人的骑术竟然已经如此精湛了吗?”
刚才距离较远他还没发现,但随着阎柔率领前锋汉骑不断冲锋,渐渐距离他越来越近来轲比能才感觉不对。
这些汉骑怎竟然无需控缰,仅靠双腿与腰力就能在奔驰的战马上保持平衡!
当发现了这一点后,轲比能顿时震惊的瞪大了双眼。
这……这不对呀!
他记得前几年寇边的时候,幽州汉人的骑术可没这么夸张,难道这是辽东精骑?
轲比能思来想去,只能认为这是一支魏哲在辽东练出的骑兵精锐了。
但勉强想通了其中缘由之后,轲比能的面色依旧十分难看。
只因汉骑的战力与韧性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这让他已经没有了必胜的把握。
其实让轲比能吃瘪的东西,只是几个不起眼的东西。
所谓的骑兵三宝“马鞍、马镫、马蹄铁”魏哲自然知道。
可是由于这些东西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太容易模仿了,所以才一直没拿出来。
不对,准确来说应该是骑兵两宝。
因为高桥马鞍早在黄巾起义之前就已经在中原出现了。
最初高桥马鞍的存在只是那些权贵们在马上保持平衡的辅助工具。
毕竟洛阳权贵一个个身娇肉贵,哪里像军中粗汉那样耐摔。
为了满足那些脑满肠肥、四体不勤的贵人们,洛阳的能工巧匠可以说是想尽办法。
还真别说,高桥马鞍出现之后确实降低了骑马的难度。
虽然纵马疾驰依旧很难,但是却已经可以让贵人们轻松的走马观了。
说来前汉时期,长安的能工巧匠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才造出了单边马镫。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军中骁勇与民间游侠都不屑用单边马镫。
在他们看来那是女人用的玩意儿,真正的勇武之士压根就不需要这些辅助工具。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高桥马鞍在洛阳并没有受到重视,传播甚慢。
不过高桥马鞍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当它和双边马镫搭配的时候。
要知道以往纵马之时,骑者大多都需要双腿紧紧夹住马腹,再分出一只手来抓住战马的鬓毛或缰绳,方才得以在高速运动中保持平衡。某些汉军士卒虽然会骑马,但是当纵马疾驰时却需要双手抱住马脖子才能不掉下来。表面上说是骑兵,其实不过是骑马步兵罢了。
相比之下草原上的胡骑倒是好一点,但也只能做到骑射而已。
真正敢让骑兵持矛冲阵,还是内附的乌桓人开的先例。
只可惜持矛冲阵虽然是乌桓突骑的拿手好戏,不过却更适用于汉地,在草原反而没什么优势,这才导致鲜卑人成为了草原霸主,而不是乌桓人。
不过受乌桓人的影响,幽州汉儿渐渐也掌握了乌桓突骑的战法。
乌桓突骑,也就渐渐变成了幽州突骑。
只是在双边马镫和高桥马鞍出现前,真正能突骑冲阵的精骑堪称百里挑一。
但现在好了,有了这两样辅助工具突骑冲阵对骑兵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了。
并且真正要命的是,魏哲终于能祭出另一件大杀器了。
……
话分两头,另一边汉军大旗下魏哲终于露出一丝嗜血的笑意。
只见他当即沉声道:
“玄甲营听令!
“上马!”
“杀敌!”
此言一出,便见魏哲身边一直静坐休息的虎士眼神顿时一亮。
于是转眼间,一支人马俱甲的钢铁骑兵便出现在魏哲身后。
只见这千骑精锐皆皂衣玄甲,好似钢铁凶兽一般,尽显狰狞恐怖之势。
倒不是魏哲不想打造更多甲骑,实在的他只能养得起这么多具装甲骑。
不过与双边马镫不同,具装甲骑可算不上魏哲的创举。
因为当初黄巾起义的时候魏哲就在东郡武库看到过不少具装甲骑的铠甲配件。
据说是前汉模仿“亥下之战时”项羽与二十八骑的英武乃造。
只是具装甲骑的要求比突骑的要求更难,堪称是万中选一。
也就是项羽那种腰力、臂力、腿力才能将这一身甲胄不当一回事儿。
并且除了人之外,对战马的要求也极高。
这导致具装甲骑虽然诞生的很早,但却一直没有形成规模,也没发挥作用。
一来二去,具装甲骑最后竟然成了天子仪仗队伍中的摆设。
并且为了降低要求,常常以木甲、皮甲鱼目混珠,只图一个外表光鲜亮丽。
在皇甫嵩这类汉军老将眼中,不能成规模的具装甲骑更是成了华而不实之物。
然而在沉寂了两百年后,具装甲骑此刻终于擦去尘埃,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本章完)
话说胡人战法向来与汉地不同。
超强的机动性,导致草原上的胡骑早就习惯在快速运动中寻找战机。
若是第一次接触,汉将措不及防之下大多都会吃个闷亏。
幸好魏哲早就见惯了胡人的战法,见左翼万余乌桓仆从骑兵被牢牢挡住之后,他也没有纠结,当即以下令蹋顿等人来回驰射滋扰,遮护前锋的四千汉骑,因为在鲜卑人的阻击之下,阎柔、柳毅虽然破开了鲜卑防线,却深入的十分艰难。
与此同时,只见轲比能又派了三万骑绕后猛攻汉军后阵。
一时间,汉军彷如陷入了惊涛骇浪一般,腹背皆敌。
而见自己的大迂回战术得以实现,鲜卑狼骑下的轲比能终于得意的大笑起来。
“什么天将军?呵,不过如此!”
然而一直盯着轲比能的魏哲见状,反而不忧反喜。
“乌忠”
“在!”
“与尔五千骑阻击后敌一个时辰,可能做到?”
“必不让君侯失望!”
此刻乌忠脸上毫无畏色,唯有汹涌战意。
一句话,大不了一死而已,有何可惧!
说罢他便面色坚定的躬身领命,转身离去。
……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流逝狼旗下的轲比能渐渐眉头紧皱。
“嘶~如今汉人的骑术竟然已经如此精湛了吗?”
刚才距离较远他还没发现,但随着阎柔率领前锋汉骑不断冲锋,渐渐距离他越来越近来轲比能才感觉不对。
这些汉骑怎竟然无需控缰,仅靠双腿与腰力就能在奔驰的战马上保持平衡!
当发现了这一点后,轲比能顿时震惊的瞪大了双眼。
这……这不对呀!
他记得前几年寇边的时候,幽州汉人的骑术可没这么夸张,难道这是辽东精骑?
轲比能思来想去,只能认为这是一支魏哲在辽东练出的骑兵精锐了。
但勉强想通了其中缘由之后,轲比能的面色依旧十分难看。
只因汉骑的战力与韧性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这让他已经没有了必胜的把握。
其实让轲比能吃瘪的东西,只是几个不起眼的东西。
所谓的骑兵三宝“马鞍、马镫、马蹄铁”魏哲自然知道。
可是由于这些东西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太容易模仿了,所以才一直没拿出来。
不对,准确来说应该是骑兵两宝。
因为高桥马鞍早在黄巾起义之前就已经在中原出现了。
最初高桥马鞍的存在只是那些权贵们在马上保持平衡的辅助工具。
毕竟洛阳权贵一个个身娇肉贵,哪里像军中粗汉那样耐摔。
为了满足那些脑满肠肥、四体不勤的贵人们,洛阳的能工巧匠可以说是想尽办法。
还真别说,高桥马鞍出现之后确实降低了骑马的难度。
虽然纵马疾驰依旧很难,但是却已经可以让贵人们轻松的走马观了。
说来前汉时期,长安的能工巧匠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才造出了单边马镫。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军中骁勇与民间游侠都不屑用单边马镫。
在他们看来那是女人用的玩意儿,真正的勇武之士压根就不需要这些辅助工具。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高桥马鞍在洛阳并没有受到重视,传播甚慢。
不过高桥马鞍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当它和双边马镫搭配的时候。
要知道以往纵马之时,骑者大多都需要双腿紧紧夹住马腹,再分出一只手来抓住战马的鬓毛或缰绳,方才得以在高速运动中保持平衡。某些汉军士卒虽然会骑马,但是当纵马疾驰时却需要双手抱住马脖子才能不掉下来。表面上说是骑兵,其实不过是骑马步兵罢了。
相比之下草原上的胡骑倒是好一点,但也只能做到骑射而已。
真正敢让骑兵持矛冲阵,还是内附的乌桓人开的先例。
只可惜持矛冲阵虽然是乌桓突骑的拿手好戏,不过却更适用于汉地,在草原反而没什么优势,这才导致鲜卑人成为了草原霸主,而不是乌桓人。
不过受乌桓人的影响,幽州汉儿渐渐也掌握了乌桓突骑的战法。
乌桓突骑,也就渐渐变成了幽州突骑。
只是在双边马镫和高桥马鞍出现前,真正能突骑冲阵的精骑堪称百里挑一。
但现在好了,有了这两样辅助工具突骑冲阵对骑兵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了。
并且真正要命的是,魏哲终于能祭出另一件大杀器了。
……
话分两头,另一边汉军大旗下魏哲终于露出一丝嗜血的笑意。
只见他当即沉声道:
“玄甲营听令!
“上马!”
“杀敌!”
此言一出,便见魏哲身边一直静坐休息的虎士眼神顿时一亮。
于是转眼间,一支人马俱甲的钢铁骑兵便出现在魏哲身后。
只见这千骑精锐皆皂衣玄甲,好似钢铁凶兽一般,尽显狰狞恐怖之势。
倒不是魏哲不想打造更多甲骑,实在的他只能养得起这么多具装甲骑。
不过与双边马镫不同,具装甲骑可算不上魏哲的创举。
因为当初黄巾起义的时候魏哲就在东郡武库看到过不少具装甲骑的铠甲配件。
据说是前汉模仿“亥下之战时”项羽与二十八骑的英武乃造。
只是具装甲骑的要求比突骑的要求更难,堪称是万中选一。
也就是项羽那种腰力、臂力、腿力才能将这一身甲胄不当一回事儿。
并且除了人之外,对战马的要求也极高。
这导致具装甲骑虽然诞生的很早,但却一直没有形成规模,也没发挥作用。
一来二去,具装甲骑最后竟然成了天子仪仗队伍中的摆设。
并且为了降低要求,常常以木甲、皮甲鱼目混珠,只图一个外表光鲜亮丽。
在皇甫嵩这类汉军老将眼中,不能成规模的具装甲骑更是成了华而不实之物。
然而在沉寂了两百年后,具装甲骑此刻终于擦去尘埃,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本章完)